浅谈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摘要】意象是心灵主体生命情调与客体自然景象的融合,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体道、体生、体物、体心的集中表现。李清照今存词四十多首,其中涉及到花意象的有二十八首之多。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浸透了她一生不尽的情思:少女时的欢欣,少妇时的离愁,孀居时的哀思。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不同时期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及其分别浸染的思想感情,从而突出李词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 李清照; 花意象; 思想感情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古代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的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参考文献
[1] 陈涛.文字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意象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意象是一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有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其二,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与生物一样具有灵魂的生命形式。其三,意象充满生命和情感。它与具体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味”。其四,文学意象是一种艺术符号。换言之,意象是被语言媒介物化的内心情感。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换句话说,意象是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特殊情感的事物或景物,是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含蓄委婉,意蕴深长。以女性独特的细腻感受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生活,这比起“男子作闺音”更加的真实、形象,对研究女性文学有着独特的意义。李清照的词中,意象多选取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如花、酒、雁等。在这些意象中,花意象的使用较为频繁,寄托着李清照的思想感情和对生命的感悟。要了解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就要对她的生活经历有所了解,即所谓的“知人论世”。
   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曾担任礼部员外郎,她的母亲是元丰宰相王珪的长女。因此,李清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其日后在词坛上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李清照的少年是十分快乐的,可谓“少历繁华”,兼得“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期间她的词作中涉及花意象的主要有:《点绛唇》、《如梦令》、《渔家傲》、《浣溪沙·春景》、《庆清朝慢》等,所咏的多是含苞待放的“嫩蕊”,多表现少女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情怀,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比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首词中运用的梅花意象,将一个妙龄少女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她天真可爱,美丽多情并且带着几分羞涩与矜持。她一边嗅着青梅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另一边借着梅枝掩饰自己微红的脸颊,只露出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却把青梅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作者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娇羞的情形。
  比如“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双调忆王孙》)。这首词中词人选择了秋莲作为意象,刚出水的芙蓉是明净纯洁的象征,“莲子已成”的秋莲(秋荷),给人一种丰盈充实的感觉,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欢欣快乐的情绪,抒发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比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这首词作者是用“香梅”来比喻自己。上片的“香脸半开”一语双关,它既指腊梅的含苞欲放,也指如花美女即将“开脸”出嫁,将这一民俗运用到词中,使雪中报春的腊梅更加人格化,词作也就更加具有韵味。下片的“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与群花比”二句,其表层语义是腊梅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胜过其他花卉,但是其深层语义当是指姣好无比出人头地的作者本身。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翁舅做吏部侍郎,家庭环境十分优渥,好花美酒任意享用,地位之高,身价之高几乎无人能比,她的这种自矜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首词是写海棠的,不仅曲折委婉的表达了词人对海棠的喜爱和爱惜之情,并且因为古人非常重视海棠,认为它“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而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群芳谱·海棠》)。又因“海棠在古典诗词中是妙龄女子的象征”,就也表现了作者的感慨:随着大好时光的流逝,年龄又增长了一岁(绿肥),而容颜却相应的减却几分(红瘦),这对“待字”的人来说,可能由此生出几分“惆怅”。李清照这首小词的思想内容尽管有限,但充分表现了她对青春的珍惜。
   二、婚后的李清照
  与赵明诚结婚后,李清照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的生活很快被党争打破,继而李清照开始了她坎坷的中年,可谓是“中经丧乱”。其间,涉及到花意象的词作有许多,但所咏的多是将要被“雨”“催”谢之“花”。这个时期,她的词作主要思想感情则表现为对安定生活被打破的不安、离别相思和感时忧国。
  比如“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这首词是咏梅篇,其实李清照此词可谓“伤心人别有怀抱”,因为梅不仅是她的作品中主要描写和赞美的对象,也是她的朋友,甚至是自身的化身。李清照描写梅的语句,多是以梅自喻。只要是她内心不方便明说的话,都借咏梅来表达。《漱玉词》作者的命运几乎与梅的命运合而为一。这首《玉楼春》不是那种吟咏事物而停滞于事物的词,词人将梅当做是自己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向她倾吐心中隐秘的情感。这首词的中心意思,是作者借着对梅花未来命运的关注,寄托了自己因受朝廷党争牵连,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
  比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醉花阴》)。这是李清照著名的代表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三句营造出一个寂寥凄清的意境,塑造了一个对花叹息的相思少妇形象。此词中用到了菊花这个意象,很多版本将最后一句写作“人比黄花瘦”,但在词中,词人并没有把“人”和“菊花”对立起来,而是将“菊花”拟人化,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所以应该是“人似黄花瘦”,最后一句可以理解为:被逼离开京城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对“人”的折磨,就像风霜对“黄花”的侵袭,政治上的斗争给词人带来了心理上、生理上的伤害,就好比“黄花”将要在秋风中枯萎一样。作者借着“东篱把酒”表现了自己对未来人生命运的担忧和感慨。
  又如“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2]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2]。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3]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8.][3]。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4]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0.][4]。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比《醉花阴》迟一些。那个时候朝廷战争有时宽松有时紧张。李清照由于受制于时局的变化,有时呆在原籍,有时来到汴京。这首词的下片写到“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从字面上看,意思是说时晴时雨的天气加快了白菊的枯萎凋零,即使对它爱惜有加,过不了多久也会憔悴不堪,而当下的时局也是变化无常的!深受其害的词人就产生了朝不保夕的感慨。在此词的下片还有一些“言外之意”,比如“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所涉及到的两个典故,分别是男子有外遇,女子被抛弃。看来这首咏菊词中,除了含有未曾化解的政治块垒外,又平添了对一个少妇来说难以承受的婕妤之悲[[5]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6.][5]。
  再如“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这是一首咏桂词,以桂的色淡、香浓、形美来比喻人的内在美。虽然桂花不以貌惊人,但是它清高的品质和香甜的特质,能够让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层意思溢于言表,不难发现。但这首词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即词人自知出身并不显赫,就像是自然界中的岩桂,虽然其名位不能与御花园中的牡丹、芍药相比,但它的清高、它的香甜,以及它作为中秋佳节的应时之花,又足以使它成为中秋之冠,惹来失期之梅和晚开之菊的种种妒忌。在此,词人并非要将她喜爱的梅、菊贬低,而是通过描写桂花以香取胜的褒赞,来暗示词人自身内在的美。
  还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是描写到藕莲的一首词,是词人在中年时期所做,这首词是作者借以抒发离愁别绪的,但不是那种一般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开头的“红藕”是词人从小就熟悉了的场景,也是她当时随时随地可以看见的景物。荷花带给我们的总是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并且荷花和少女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少女在赏荷的时候也会带有一种微妙的情思。在古代民歌中,“荷花”是寄托男女情思的象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才芙蓉》)词中的“离人”“思妇”;“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西洲曲》)中的采莲少女。这些无暇的情思在田田荷叶,青青莲子间传承。鸿雁传书与残败了的藕莲是相映衬的秋景,也是词人时时刻刻挂念的心事。所以,这首词是以夫妻分别的“凄绝”之情作为精髓,以香消花谢的藕莲作为寄托,是一首绝妙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三、亡国后的李清照
  晚年的李清照大部分是在四处漂泊中度过的,真可谓“晚景凄凉”。这个时期,李清照词作的主要思想感情表现为伤时念旧,怀乡悼亡。所以李清照在后期作品中花意象的主调是凄苦哀伤,流露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体现的是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境遇后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6]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5.][6]。李清照晚年涉及到花意象的词作主要有《南歌子》、《武陵春》、《声声慢》、《孤雁儿》等。所咏之花则多是已化作香尘的落花。
  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词人借着晚春的优美景色,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忧虑与苦闷。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生动,意境深邃幽远,有语尽而意不尽之美。“花”在《漱玉词》中,大部分作为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亦或是生命形态的象征[[7]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6.][7]。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既点出先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描写出如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风韵;既写出了作者因为下雨无法出门的烦闷,又写出了她黯然神伤的感叹,意境深远。这里的花包含有昔日的花容月貌,今日已变成护花春泥之意。
  比如“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子,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这首词作于作者晚年,但不会太迟,是赵明诚去世后的一两个月,这首词不是借家国之念表现爱国主义情绪,而是一首悼亡词。词中的每一句,都与作者夫妇间的事情有关。在李清照二十一岁左右写《行香子》时,已出现“人间天上”的字眼,那时她把自己被迫与赵明诚分离比喻成天河隔开“牛郎织女”。时过境迁,如今自己已与丈夫天人永隔。词的下片先从罗衣的变化写起—原来是精美的罗衣,现如今褪色变旧,而人的心境更是与从前不一样了。也就是说,李清照通过这首词,将思念亡夫的种种“情怀”,寄托在一件绣着莲藕的罗衣上,因为“莲”与“怜”音同。在李清照写到莲的词中,她借莲来表达感情,语意双关,抒发了自己对心爱之人的深沉思念。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iaoxue/1708.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5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

  • 浅析航海英语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0 引言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航海英语具有特殊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因此,航海英语的翻译在达到准确达意的基础上要兼具专业特征的表述方法。此外,航海英语也属于科技…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4日
  •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备受关注,与过去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比较常见,但由于部分教师的…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2日
  • 【职业教育论文】浅谈高师现代舞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摘要】现代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流行在高师的校园之内。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舞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舞的发展规模加快,高师培养现代化人才就要从多个角度入…

    教学论文 2015年1月14日
  • 关于聋儿听力康复的语言学习进度研究问题

    一个无声的世界是正常人无法忍受的,可想而知,鸟语花香的世界美丽动人,如果只能看的见却听不到这是一个怎样孤独的封闭的世界,加强对聋儿的语言的训练,对生命进行救赎。 一、从聋儿的身体特…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20日
  •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过程的进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也是有些自己新的看法和反思。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思维以及新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对初中物理进行一些“新”的改革。…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26日
  • 科学作业,提高高中英语课后学习效率

    摘要:作为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课后作业的科学布置以及提升学生的课后学习效率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课后作业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巩固,并可…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5日
  • 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语文教学吸引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语文教学手段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从静态到动态,从信息量较少到信息量较大,尤其是近年来教育现代化的投入不断加大,多媒体等信息…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8日
  • 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及对学习者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遍”“次”“回”这组量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组量词,也是汉语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偏误的一组量词,产生的偏误也是多种多样,本文旨在从根…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24日
  • 论钢琴学习中如何培养内心听觉

    【摘要】 钢琴学习过程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熟练的掌握演奏技能是不可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的,而熟练的技能、技巧却都是以听觉为基础的。 内心听觉是演奏者…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0日
  •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合新课程概念教学策略初步探究

    摘要: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对我们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7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