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把智力水平正常,身体健康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体育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低,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锻炼目的的学生,称之为“体育学困生”。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体育学困生”是确实大量的存在的。本文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体育学困生”能重拾信心,激发参与热情,促使“体育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化。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 多元评价 转化 策略
一、体育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体育学困生”,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划分标准。在我国教育界,通常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身体健康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体育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较低,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锻炼目的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思维上有惰性。身体素质差,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对体育课教学缺乏兴趣。这些学生在体育课上往往表现为,体育活动参与消极,不是自己要练而是老师逼着练。自控能力差,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经常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练习。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动作不协调,怕同学笑话而不愿参加体育活动。
二、体育学困生的成因
1.学校方面的原因
(1)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而初中、大学招生体育成绩都是不纳入到录取成绩总分的,高中招生虽有将体育考试成绩纳入到总分,但是只有区区40分相对于其他高分的学科,实在是有点微不足道。
(2)学校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太少,一年一次的秋季校园运动会,仅仅只是每个班级的几名体育优生参与到其中,与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体育学困生”却是毫无关联。试想,升学制度中体育所占比重极低,学校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太少,仅有的运动会为校为班争光又只需要少数几名“体育优等生”就能完成,还有哪个学校再去重视“体育学困生”?哪位教师还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转化提高“体育学困生”成绩?由于长期对“体育学困生”的漠视政策,“体育学困生”的存在甚至增多就太自然不过了。
2.家庭方面的原因
(1)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不愿看到孩子一身汗一身灰的样子,担心孩子在运动中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甚至有部分家长都觉得长跑等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的项目不参加也罢。也有的家长还不主张孩子去上体育课,因此这些学生就会把体育课当成儿戏,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轻视体育课,最终是什么体育项目也不会,什么体育活动也不参加,体育课也不愿上,甚至还有的学生上体育课时佯装生病。所以就造成了这些受众人宠爱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2)个别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导致精神萎靡,心事重重,对体育课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自卑心理。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上体育课,只有少部分学生,因身体素质、体型、协调性等原因,在体育技能学习中掌握动作要领较慢,所以在体育活动中畏首畏尾,课堂练习时不积极,不努力,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更是难见踪影。由于平时不练习,他们在体育课中,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动作,从而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运动,因此表现出精神不振,沮丧等自卑心理。
(2)胆怯心理。是由于学生自身胆子较小怕动作失败从而造成运动损伤,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致使身体素质和协调性都较差,难以完成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动作,如单双杠、跳山羊、鱼跃前滚翻等,所以教师在传授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时,这些学生总是躲躲闪闪,有心理障碍,就形成胆怯心理。
(3)逆反心理。由于部分学生想引起大家的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如不遵守课堂纪律,放纵自己的行为,顶撞老师,对同学和老师都有莫名奇妙的对立情绪,自控能力很差。
(4)焦急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强烈上进的心,喜欢表现自己。但有时又急于求成,受掌握能力限制,动作学不到位。因而,在体育课中表现出焦急、抑郁、紧张的情绪,以致动作变形,经常受伤,形成恶性循环。
(5)埋怨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活动,但缺少耐心,练习时缺乏连续性,学习时不求甚解或者练习的方法不当,致使没有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在联系中不能与其他同学密切配合,自行其事。有时在动作练习中还一味的顾及情面,只想成功,害怕失败。在失败时,就会责怪同学配合不力,甚至有时还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对器材的不适,光线和风向等等。
(6)无所谓心理。这类学生都是身体素质较好,但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就能考入重点中学。至于体育所占的那点点分数并不在乎。所以对教师教授的体育技能不以为然,不愿努力练习,以至每节课都“欠账”。长此以往,在体育课上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消极地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
由此可得知,“体育学困生”成因各有区别。影响他们的主观因素是自身内在因素,学校、家庭等外在客观因素是次要的,认识到这一点,在解决问题时,便可有的放矢,主次分明。
三、多元评价机制探究
体育教学中一定数量的“体育学困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与我们提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我认为对于“体育学困生”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抱怨和责备,而是应该去唤醒他们,唤醒本来处于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质,让他们焕发出动人的生命光彩。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从而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学习。对“体育学困生”的评价则不但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其实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就算是“体育学困生”也是各自优势。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以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评价的主要内容依据是体育成绩,“体育学困生”就是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产生的。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积极发掘每一个“体育学困生”身上的优势,创造机会让其优势扩大化,以其光芒遮其不足。使“体育学困生”逐步建立体育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走出体育学习的困境。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包括班主任、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激发“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2.评价内容多维化
评价内容不能单独从体育成绩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而应综合各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1)课堂表现及参与度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锻炼,与他人团结合作等等。
(2)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单靠问答的方式进行,应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要看知识的积累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否真正做到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及锻炼中遇到困难,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去克服,养成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养成独立自主、科学锻炼的习惯,教师可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评定。
(4)阶段性评价
应从学生每月甚至每星期的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激发追求上进的动力。
3.评价尺度弹性化
学生体型和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根据被评价主体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评价尺度。给特殊学生设定特殊的评价尺度,可以激发“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对体重较大的学生可以在速度和耐力项目考核中,适当放宽考核标准。对身材矮小瘦弱的学生在投掷类项目考中,适当放宽考核标准等等。
4.评价结果效能化
应让体育评价结果产生效能。例如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学生其他类别的综合表彰的评选,班主任应该参考体育评价结果和征求体育老师的意见。期末考试成绩也应将体育成绩纳入总分等等。来提高“体育学困生”对体育科目的重视程度。从而使体育评价结果发挥最大效能。
总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当采取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体育学困生”重拾信心,激发其参与热情,从而使“体育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得到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福建体育科技,1998.8.
[2]林文川.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建学校体育卫生,2010.2.
[3]王为民.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福建学校体育卫生,2007.3.
[4]田野.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66-396.
[5]熊正英. 体育待优生的心里转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5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tiyu/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