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小论文】浅谈微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微传播作为一种日益被广泛应用的网络传播方式,成功运用微传播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微传播快、易、广的特性深受大学生喜爱,微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充分有效应用微传播是新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新途径。

关键词: 微传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引 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微传播成为新兴的人际交往、思想表达的方式,简单、快捷的方式使微传播在大学生中很受喜爱,微传播可以通过它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并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是必要的。普通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我们要加强自我辨识度,对新鲜事物不盲目,微传播的广泛性以及评论性,让我们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判断,有效的摒弃恶俗信息,提升自我境界。

一、微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微传播作为途径,更好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几乎人人手中的手机都可以上网,大学生通过微传播来了解新动态。通过调查,大学生们使用微传播的方式基本包括两类:微博和微信。人们基本通过课余时间来浏览新事物,每人每天平均上网2.5小时,占一天时间的11%左右,可见微传播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利用微传播这种方式,犹如一点墨汁慢慢散开。

(一)微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和功能

微传播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们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浏览新鲜事,能随时掌握新动态,正是借助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学生们也能通过手机学习,微传播有以下特点。

1.微传播主体的相对真实性

现在微传播基本实现实名制,在网络中人们用自己的真实信息,使相对陌生的人变得相对亲切。像这种在社会网络中用自己的真实信息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互联网匿名使用的担心,建立起诚信的桥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2]真实性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增强了我们彼此的信任度,对于新鲜内容有更好的互动性了解。

2.微传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微博这一载体可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微博平台上的平等性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间良性关系的形成。”[3]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在教育者的主导下进行的,学生主要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这样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3.微传播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

微传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使得教育者直接、准确、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成为可能,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微传播生动、形象、贴切的浸入大学生们的思想,而且在微传播中还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工作的成本。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了质的提升。

(二)微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传播在满足用户窥视之余,更重要的是微传播平台下的平等交流。[4]微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提供更新颖的传播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多方面功能,下面就几个功能进行分析。[5]

1.思想导向

思想导向功能和作用对微传播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平台,凸显出微传播的功能和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定位、指向和行为导向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传播的平台,传播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利用学生们的兴趣方向,渗入即时的信息,使学生们了解的方式轻松化; 同时,微传播还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在微传播的平台上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在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 交流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喜欢“面对面”“灌输式”的教育,形式死板,青少年学生很难接受,这样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效果甚微。然而网络不断在发展,师生交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如老师通过校信通的方式传递给家长学生的信息以及成绩;老师建立起QQ群,与学生家长在群里讨论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防微杜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能够通过微传播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对青少年的思想变化有一个及时的把握,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信息共享

微传播具有开放式的平台,并且具有一键转发、一键收藏、共享等功能,瞬间可以让信息被更多的人看到,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微传播实现了信息共享的功能。网络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好好利用微传播,把青少年感兴趣的内容迅速搜索出来,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贫乏资源有限的限制,又打破了“井底之蛙”的困境,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引导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进步。[6]

二、利用微传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受网络影响大并能较快地适应各种电子设备及软件。微传播作为一种广泛性网络传播平台,成功运用微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整体工程, 微博在高校中的传播,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认识微传播在政治传播和观念建构中的作用, 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 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跨越。微传播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必要的。

(一)微传播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度

微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传统的“面对面”传播方式,让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到空洞、无聊,大大的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微传播的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利用微传播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度,让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让更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微传播有利于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内容

微传播是一个公共、公开的网络平台,众多学者可以在上面各抒己见,学者们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成熟,这样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让受众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之时,可以观百家之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全方位、全视角的理解。

(三)微传播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微传播的形式多样化,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终端进行浏览,一改往日课堂授课的古板形式,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大学生梦可以用愉快、舒适的方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思想政治的效率。

三、探析微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微传播方式并不是复杂的,其操作简单易行。人们只需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浏览新消息,微传播的瓶颈在于其内容的多样性,人们需要有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微传播,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具有可行性。

(一)微传播被大学生普遍使用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电脑方面,88.3%的学生拥有电脑,且100%的学生拥有电脑上网的功能;手机方面,100%的学生拥有手机,且94.7%的学生办理了手机上网套餐功能,可见微传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广泛性,综合看来,利用微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是迫切的、可行的。

(二)微传播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微传播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们相互俩系的工具,通过微传播进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方向的,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共同联系、共同沟通。作为这一过程综合组织形式的载体,必须能提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空间。[7]

(三)微传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

首先,微传播内容不需要过高的文字水平,能够简单的通过一张图片或一段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些信息在24小时内被反映出来。

其次,微传播可以依托于手机,手机易于携带,方便浏览。拜托了网线的繁琐,可以通过无线随时随地上网,方便、快捷。

最后,微传播作为一种公认的“自媒体”,传播主客体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主张、想法。对待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将问题看得透彻,扩展大家的视野,讨论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四、小结

在未来的微传播道路上依然需要完善,在传播过程中摒弃杂乱信息,优化教育信息,手机、电脑基本普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新动态,各机构建立完善的机制,灵活运用网络平台,促进生活各方面的进步。

首先,更多的大学应加快转变观念,尝试开通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期待大学的进步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智慧地运用网络工具,提高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能力。

其次,真正将微传播运营方式与当地情况结合,探索其运营模式。不论省、市、区县的微传播,都应该有自身的独特运营模式和侧重点。

再次,促使微传播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通道。建立官方微传播收集和反馈信息、解决问题的常态机制。一方面,促使官方更加重视微传播的方式,积极通过其进行教育;一方面,让人们更加关注微传播的内容,更加了解社会,促进学习。

最后,鉴于微传播具有便捷化、人性化的特征,各机构从微传播中了解民意,发现问题,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并且可在机构和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未来,更多的组织必将尝试运用新型的网络工具,与公众交流沟通,打造网络新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573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