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论文】浅谈福建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一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建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的科学概括和高度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福建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3],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福建精神 爱国主义

2011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1]。十八大召开前后,“弘扬践行福建精神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全省各地作了巡回报告,产生了巨大反响,全省各界掀起了新一轮弘扬践行福建精神的热潮。大学生是年轻人的精华,是社会的活力所在,在高校开展福建精神教育,既是一项符合时代精神和福建省实际的重要教育任务,也是福建省特有的一项宝贵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2013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深入省属高校调研时指出,大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2]。大学生如何准确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有效地运用福建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本文拟从福建精神的主要内涵展开分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福建精神的重要意义,对实施福建精神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以求教于高校思政工作同仁。

一、福建精神内涵分析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一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建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的科学概括和高度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福建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3],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

1.“爱国爱乡”体现了福建人的家国情怀。福建是著名的侨乡,近代以来,福建备受列强欺辱,中法战争之马江海战、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伤亡主体也均是福建官兵,因此,对国家兴亡,福建人一直有着切肤之痛,这也更加激发了福建人的爱国情感。辛亥革命前后,福建华侨在海外积极投身于筹款等活动中;抗战时期,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福建华侨积极投身革命;和平年代,福建华侨情系桑梓,回国投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福建经济社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海纳百川”体现了福建人的宽阔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建名臣林则徐的经典名句,展示了福建文明的包容开放,是对闽都文化的很好提炼。 福建社会由移民构成,闽越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在这里冲撞、融汇。近代以来,福建人漂洋过海,遍布世界,让福建人很早就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守旧思想,即使是计划经济时代,沿海的福建人也不断突破种种限制,向海外拓展。由于这种历史积淀,福建人展示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没有排他性,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3.“乐善好施”体现了福建人的高尚情操。《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几千年来一直教导人们要回馈家乡。明清时期,福建会馆有悬挂“桑梓必恭”匾额的传统,告诫在外谋生的闽商对家乡要知恩图报、对乡亲应乐善好施。福建文化底蕴深厚,“南儒”辈出,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乐善好施被福建人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广为传承如今,。分布在全国以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闽商都热衷于公益事业,涌现出了曹德旺、许荣茂、黄如论等著名慈善家。

4.“敢拼会赢”体现了福建人的自强个性。敢拼会赢强调的是一种冒险精神和执着意志,福建内陆的客家人是迁徙而来,起初备受排挤,生存艰难,形成了逆境中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而地处沿海的福建人,乘风远航、搏浪击水,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这也要求具备敢打敢拼的豪迈。福建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沿海省份,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谱写了海西建设的辉煌篇章。福建最著名的歌曲之一《爱拼才会赢》,就是对“敢拼会赢”的最好诠释。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福建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的研究,超过60%的受访对象认为福建精神有利于增强福建人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推进海西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4]。同样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福建精神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1.符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新要求。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在深厚的历史积淀演变中和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的精神产品,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尤其是海西地区的丰厚精神遗产,同时吸收了其在改革开放实践充当排头兵的过程中形成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实干精神。当前福建省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就要在高校中实施福建精神教育、弘扬福建精神,使大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走出校园后承担起建设海西,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2.符合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作为新一代福建人,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成长于福建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同时又对外界事物有着浓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福建精神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在新世纪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精神产品,同时又汲取了海西精神的时代精髓,潜移默化地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容易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传统思政教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而福建精神教育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比,其学习内容就在周围,学习榜样就在身边,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福建精神教育的路径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增强教学实效、树立典型模范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福建精神教育。

1.创新教育理念,坚持核心价值的导向性。

第一,结合地域特色,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福建省高校应立足福建地区发展的未来战略和规划,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福建省的鲜明特色精神,理解福建精神的深刻内涵,将福建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落实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面向社会、适应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素质,并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标准不断前进,为大学生未来走进社会、投身社会以及奉献社会指引方向。

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福建省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从课程教学到专业实训、从校园文化到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其中,突出传统文化和地域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着力造就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夯实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第三,优化培训模式,提高思政工作者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可以成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工程师。厦门理工学院探索出一套“四结合、四深化”的骨干培训模式,得到了省教育工委、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厦门理工学院的经验也可以移植到对辅导员、团委老师、学工干部的培训上来,突出政治性的同时,注重实践性和启发性;要实现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培训体系;要合理搭配培训梯队和层次,体现“传帮带”、“比学赶超”的效果[G]。

2.加强学校管理,加大良好氛围的渗透性。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涉及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如学籍管理考试管理课外活动网络秩序等对大学生摄取丰富知识形成良好能力提升思想修养陶冶道德品格实现教育目标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学校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规范意识使其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讲诚信重实干为锤炼成优秀职业人奠定基础。

第一,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注重养成教育。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包括宿管制度,学籍制度、教管制度、考勤制度、考查制度等,应体现“以德育人”的理念。高校应从完善体系、规范内容、健全程序、加强监督等各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不仅约束大学生的行为,更要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力,推动大学生主动发展,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展现福建精神的时代魅力。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通过建造校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文化长廊、校园景观、学生社团等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福建精神。福建省工程学院利用学校多种平台,引导大学生对福建精神展开热讨论,通过交流互动加深了对福建精神的理解和感悟[F]。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人格塑造,使福建精神的影响更全面、更经常、更持久。

第三,规范校园网络建设,拓展多元教育手段。“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A]。高校是使用互联网最多的场所之一,因此高校要规范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做到道德自律、法律自觉。高校除了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外还可以调动大量的现代化技术为福建精神教育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搭建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思想探求真理的平台。

3.增强教学实效,实现“理实一体”的同步性。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激发大学生敏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科前沿,寓福建精神于基本理论之中,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其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了解福建精神的时代背景、深厚内涵、实践价值,学会宽厚和包容,强化诚信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养成求真务实的品质,传承道德传统,实现知行统一。根据教育部要求,逐步建立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质量[B]。

第二,搭建多环结合的实践平台,激励大学生勤于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经考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如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广告学专业以“福建精神”为主题举办设计作品展览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D]。福建省高校应通过构建课内课外多环节、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积极接纳社会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领悟福建精神的科学内涵,感受福建精神的正能量,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品德践行能力。

第三,积极培育福建精神教育课程,逐步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内容体系。福建省高校应邀请当地的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福建精神宣讲团成员共同编写福建精神教育校本教材,开设福建精神教育相关课程。如泉州师院就邀请了省内一些专家学者、职能领导进入校园,开展福建精神专题讲座[E]。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机智灵活的宣传、喜闻乐见的形式,紧密结合改革建设的实际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乡情、省情、国情、世情的品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C]。开展福建精神教育是福建省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次重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福建精神为媒介,在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保持与时俱进;根据福建省情、地情,在知识结构、思想储备、创新方法等方面及时更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aiguo/4440.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