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及其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认识、领会和把握其基本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扬,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设,主体,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管子》、《周易》、《尚书》、《颜氏家训》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

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体现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繁衍生息中,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所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是民族精神形成的胚胎,其本身具有无法比拟的积极性、先进性和优越性,而这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相契合,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和规定内容的同时,也必然地成为其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

第一,应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第二,应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

第三,应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第四,应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时,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使之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

第五,应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默默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这正应了《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意识、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生价值观,都可以为我们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启迪。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必将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但市场经济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形成自发的盲目的力量,为减轻其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认识自然,培养人文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因子正恰如其分地契合了这一要求,显示了其不朽的伟大生命力。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和人本主义的哲学社会观为基础,提倡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倡导人性的回归,有利于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架构了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宽广博大的民族胸怀,而这种民族主体意识中积极进取的优秀因子,正为今天的社会所需要。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在道德修养上的主体自觉,这种思路本身值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

主体自觉,在人本主义社会中,所表现出来就是对人格价值的尊重,这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意识、自主精神是一致的,启发我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以自我磨练的修养方法,去寻找、获取精神生活启示和道德生活体验。这些方式不仅在历史上行之有效,在今天仍然不失为难能可贵的自修方法,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和应用。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刘介民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4~5

[3]张岱年,方克力编著.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探索.教育教学研究,2010.(2)

[5]陈力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探析.天府新论,2009,(4)

李静辉中北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阚先学中北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6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6日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摘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对提高高职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作用 引言 在高职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思路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还要充分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14年11月26日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与动律特征

    【摘要】: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独特性中呼吸和动律占了很大一部分,呼吸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律自然活泼,优雅富于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欣赏和学习朝鲜族民间舞蹈乃至文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呼吸特点 动律特征 朝鲜族民间舞蹈 0引言 朝鲜族为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研究其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在民间舞蹈中呼吸的节奏与舞蹈中的动作、情感与劲力的需要又…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15年8月29日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当代雷锋精神的解读与诠释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而今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雷锋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应焕发全新的光芒,本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紧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在我国发展新时期,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研究,阐述了雷锋精神的定义及科学内涵。 关键词: 当代中国 雷锋精神 科学内涵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14年12月2日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摘要:纵观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几千年来由古人智慧所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影响和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当西方的坚船巨炮敲开天朝的大门时,是否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我认为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具有双重的作用,应“一分为二”的看待两者的关系,“政治之上”和“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科科技的发展,而“整体性”的自然观以及对自身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14年12月19日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极拳价值研究

    摘 要: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太极拳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价值,才能更深入了解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perspective…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14年12月9日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传承文化瑰宝,弘扬武术精神–浅议一年级武术操教学方法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而武术操作为武术的一种新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同时,武术操也正以一种锻炼手段运用在学生课间大休息的时间里。作为一名一年级武术操教师,通过对武术操的学习与练习,结合小学一年级教学实际,学生整体心里、身体素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归纳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锻炼武术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武术操 教…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1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