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结业论文】浅谈从三大历史性转变看建党九十周年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奋斗的九十年里,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征途中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这三大历史性转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集中概括,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三大历史性转变;建党九十周年;党的建设

作为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重任。在这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在伟大征途上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的历史功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没有独立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第一,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曾经缔造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漫长的黑暗时期,屈辱、压迫、贫穷、落后充斥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为了救亡图存,不少仁人志士奋起斗争。无论是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还是抗击列强的义和团,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探索出一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斗争道路,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回答并解决了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面临的重大难题。1945年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其他重要观点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洗刷了任人宰割的百年屈辱,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带有过渡的性质,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战了7年,终于在1956年胜利完成了“一化三改造”的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如何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变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956年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也为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当然,探索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误,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1976年“四人帮”的粉碎,从危难中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确保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的重要成果。

第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着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使我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相继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分别带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为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举。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重任,不断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正确道路。事实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质,就是在探讨在中国怎样建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次历史性转变解决的是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次历史性转变解决的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第三次历史性转变解决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每一次的转变,我们都可以欣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也为党的建设提出了三方面新要求[4]。

首先,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权力关系的根本转变,将之反映到党的建设上,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在1980年领导我党基本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后,就曾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质疑和提示,开启了党的建设的新思维[6]。在新时期,更需要从执政党的地位出发,对党的性质、执政宗旨、执政纲领、执政理念、执政方略等均作出科学定位,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重点提高执政水平和抗腐防变能力。

其次,在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下,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领导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的执政目标的重大转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形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譬如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的矛盾,理想信念与现实目标的碰撞等等。这就要求全党要按照共同理想与共同目标行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性,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再次,必须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视角,探索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即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格局中,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坚持长期执政的问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对这一问题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而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却恰恰是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丧失了政权。因此,如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是探索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道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的历史,为是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这艰辛而辉煌的九十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持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九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十年;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九十年。这九十年,有困难也有希望,有挑战也有机遇,有付出也有收获。这九十年,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状,把握时代特征,找到了一条革命、建设、改革的救亡复兴之路,进一步验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正确结论。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会成就更加辉煌的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dangke/6137.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5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