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特有的问题。本文采用定性、定量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结论:我国资源型城市业转型具有必然性;解决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及就业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适时进行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机为资源型产业的稳产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产业转型方式,主动进行产业转型。选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克拉玛依市为例,将2008年和2012年两个时间点的12个制造业产业部门及12个第三产业部门作为分析对象,以新疆的产业部门作为参照,对产业部门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分析研究。并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进行分析。选择克拉玛依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这该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值得借鉴产业转型思路及对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资源型城市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增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时,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之后,城市将如何持续发展这一严峻问题。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 。2004年8月,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6年11月,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了“21世纪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3年11月,国务院公开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更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避免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资源型城市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区位相对劣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性产出、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的格局等问题,其发展存在着较大障碍,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枯竭 。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目前我国需要攻克的发展难题之一,而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的转型是关键。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应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本文选择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例,是由于克拉玛依“因油设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其兴衰与石油可开采储量和产业在经济结构提升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受资源基础、开发规模、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制约,最终会遵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步入衰落期——资源枯竭。逐步进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目标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资源富集地区新矛盾显现,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利益分配矛盾较多,维稳压力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自我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加速城市化进程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进行重大调整。
二、现实意义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个。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历史贡献巨大、现实地位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国家计划资金及政策性支持更多地倾斜于沿海地区,而我国大多资源型城市位于中西北部内陆边远地区,处于长期的高强度资源开采境地,加上国家投资的减少和经济体制的变化,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社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这成为80年代后资源型城市受到高度关注的直接原因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资源型城市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发展壮大,也因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或枯竭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但目前并不存在特定模式来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从产业转型为切入点,逐步进行城市的转型,积极搭建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框架,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特色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
克拉玛依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是当务之急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兴衰,还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尤其是加拿大。加拿大学者H.A. Ennis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早期比较注重个体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城镇规划以及资源型城镇的社会问题等 。随后,J. M. Robinson(1962)年首次对加拿大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评估。L.B. Simon于 70 年代中期提出通过规划来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活质量。R. A. Lucas对单一工业社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后,多数学者开始了实证与规范研究的结合,研究内容上逐步关注资源型城镇的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资源型城镇的影响等方面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否与人们早先建立的发展模式相吻合提出了质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在实证研究的同时,国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随着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深入与资源型城市逐步进入衰退期,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阶段,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概念性的实证研究占多数,而理论性规范研究成果及构造模型、运用统计方法相对较少,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经济转型理论。
产业结构转型是资源型城镇研究的传统内容,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 。J. H. Bradbury根据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资源型城镇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全面解决资源型城镇面临问题的对策: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制订财政援助、转岗培训、搬迁和工作分享策略;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实行地方购买策略;进行区域规划,建立结构联系等。Howatt(1929)提出了矿区城镇的五阶段发展理论,其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区域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在矿区发展生命周期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是R. A. Lucas提出的单产业城镇或地区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是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雇用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人员变动很快,很多不同种族背景的年轻人和家庭先后到来,性别比例扭曲,出生率很高;第三阶段是过渡阶段,聚居地从依附一家公司变成独立的社区,公司不再独立经营城镇的日常事务,而由居民自己管理,社区稳定感与参与意识逐渐形成 ;第四阶段是成熟阶段,表现在成年劳动力流动率降低,退休比率增加,而一些年轻人被迫离去 。这些研究没能从国际及全球经济循环中考虑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假设产业升级,向经济多样化的过渡会自然实现,并最终导致资本和技术出口型成熟经济并不是在任何城市都能实现的 。Bradury 给这一理论补充了第五、第六两个阶段,即城市走向完全衰退的两个阶段:第五阶段,即衰退期,这一时期有可能导致矿山或工厂的关闭,也可能导致城镇的衰退甚至消亡;第六阶段,是一个城镇的完全废弃的阶段。
而随着近年来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出现,为了保障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Knowlton(1946)、Lee. K(2009)等学者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能源产业的未来出路问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并针对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条对策,即延伸能源产业链、培育接续能源产业和能源产业转变。Bradbury(1985)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了加拿大跨国公司在面临资源约束困境时如何将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分析了这种进行全球性产业调整动机的利弊 。Burk(1996)研究了面向21世纪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地方经济发展与资源控制的关系,还有学者探讨了21世纪城市化资源短缺和资源控制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那些新中国成立前就进行较大规模资源开采的城市,出现一系列共性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特殊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吸引着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某些资源型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后,进而就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出现大批学术论文和专著。
齐建珍(2004)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学》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主要包括产业转换成本、环境修复和保护成本、劳动力成本、其他成本等。产业转换是资源型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迈进的前提,也是转型成本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城市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使传统资源型产业退出,并适时发展新的替代产业,弥补因资源型产业衰落引起的城市整体经济下滑,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整个过程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孙雅静(2006)在其《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研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动态成本分析,重点研究了投资及投资组合成本,并以转型时机为对象构建了数学模型。她指出,转型投资成本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为促进替代产业发展和产业平稳转型而进行的投资。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选择多种替代产业,而非单一替代产业,所以投资经常采用投资组合形式。袁增伟(2009)在其《中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实证研究》一书中,梳理、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介绍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和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概况。对河南省巩义市产业演变路径的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战略与路径。张凤武(2008)在《煤炭城市产业接续研究》中,也对各类资源型城市转型给出了策略建议,其中对石油城市发展的建议是:发展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实施“以化补油”战略,延伸石油加工产业链,发展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建设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重大石化项目,建设一流的石化基地。同时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研究,国内众多学者大多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内容是接替产业、产业转型、劳动力转移及社会保障等问题,其结论大多是产业结构多元化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克拉玛依也开展了一些关系克拉玛依经济发展的软科学课题和专业发展规划,如克拉玛依现代化发展战略、克拉玛依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经济开放区建设研究、克拉玛依石油石化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克拉玛依外贸发展规划、克拉玛依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克拉玛依与塔城地区融合经济发展研究、克拉玛依特色资源发展规划等相继开展并完成,对总结和指导克拉玛依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kcxfz/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