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中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比

摘要:严峻的就业环境是中俄两国大学生同时面临的困局,为解决这个困局,两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本国大学生的就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更是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对两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更是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意义深远。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对比

一、中俄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有的金字塔尖式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达到近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招聘单位公布的岗位数量却同比降幅平均15%以上,这无疑是将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我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以至于有人称2013可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更是有网友戏称“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3不是苦难的结束,而只是困难的开始。”据推测,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惊人的727万人左右,未就业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将面临更加残酷的抉择。

以当前的就业现状情况来进行分析,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的确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将会致使社会需求与实际毕业人数严重不符,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力资源无法达到合理的配置,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更加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为了顺应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产业、经济结构大力调整,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需求的不平衡。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仅对学历的要求高,对学校的选择也越来越苛刻,部分单位更是明确要求优选211和985的重点名牌院校,这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普通院校毕业生而言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掌握较高专业技术和小语种、计算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虽然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依旧独占鳌头。然而该类大学生却还没有意识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过渡成为大众教育,他们的优势正在不断的被削弱。他们继续如此乐观的保持着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面对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是极其危险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因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当今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不复曾经的光环。

2.俄罗斯大学生就业现状

俄罗斯是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茅,发展至今该国已拥有560多所国立院校。其中莫斯科大学曾一度雄踞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十之位,列宾美术学院更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尽管如此,俄罗斯大学毕业生依旧面临着不弱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俄罗斯失业率为5.8%,远低于三年前危机最严重时的8.2%,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的低失业率,这对于未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可不是一个好消息。且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俄失业人员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多,占 23.3%;尤其是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失业者更是占据了其中26.4%巨大比例,这些数字无不显示出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态势。

鉴于以上情况,俄就业问题专家普遍称,教育体质、人才结构、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不协调,才致使人才资源不能合理配置,这也是造成当前俄罗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危机后,尽管俄罗斯经济发展势头转晴,相关部门也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每年俄罗斯15万的高校毕业生中,只有仅仅1/3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15万这个数字对于仅有1.4亿人口的俄罗斯并不是个小数目。

由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据统计俄罗斯满15岁以上的人群中,1000人中160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比例竟达16%。这样高的比例,显而易见,俄罗斯与中国一样,大学生趋于平凡,已不再是稀缺的人力资源。两国的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就业环境与就业状况,因此,现代的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内涵,增强社会竞争力,成为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二、中俄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对比分析

1.中俄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相似点。

鉴于中俄两国大学生面临同样的就业现状,两国的毕业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① 职业选择

据调查表明,中国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热度最高的依旧是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具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对工作辛苦,收入不稳的职业索然无趣。而俄罗斯几年前,公务员在俄罗斯还处于尴尬境地“招不上人”,现如今却令年轻人趋之若鹜。俄权威调查机构的一份调查显示, “公务员热”在俄罗斯一直处在“蹿升”状态,成为舆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

② 求职动机

两国大学毕业生在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最看重的是“报酬”,然后才考虑事业的发展机会、工作氛围、福利等条件,忽略有无严格的工作时间限制以及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③ 求职主体条件

两国高校毕业生同时面临着残酷的就业竞争机制,想要立足于职场,他们必须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

④ 求职路径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已经成为两国高校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之一。

2.中俄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不同点。

虽然中俄两国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有诸多的相似点,但仍有不同之处:

① 就业立场不同

中国大学生对就业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更多是寄希望于自身,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谋求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俄罗斯伴随着经济危机,国际地位下降,生活水平倒退,令许多大学生对前途迷惘,从而产生了消极的逃避态度,甚至拒绝工作。

② 自主创业观念不同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就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许多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当中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虽然存在创业教育的普及度不高以及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等缺陷,但中国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依然持续增长。反观俄罗斯因为社会转型初期曾经兴起过的“创业热潮”及当时大批的年轻创业者遭遇失败的惨痛教训,在自主创业上问题上,大学生们的态度则更为理性。

③ 就业服务体系不同

在中国就业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虽设有相关部门协调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就业,但仍旧出现了工作“形式化”和只为提高就业率的不和谐情况,因此国家就业服务无法取得毕业生的充分信任。俄罗斯大学生较为看重国家提供的就业服务,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俄罗斯的就业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各高校都设有就业安置部门,有助于协调毕业生、政府和就业单位三者的关系。

④ 就业主体条件不同

中国大学生更注重学历,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家长对“求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就业环境的不景气,很多大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在中国掀起了一阵“考研热”,忽略了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的培养才更重要俄罗斯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具实用主义倾向,更注重所学的专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俄罗斯的人数限制,相对来说就业压力较轻,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偏低。

三、中俄职业价值观对比带来的启示

综述对比,中俄两国大学生同时面临着就业环境日趋严峻,虽然两国大学生面对就业现状的表现稍有不同,这是由两国社会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俄罗斯作为教育强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可借鉴的经验,对我国而言应当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结合我国就业现状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他们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1.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人生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要求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学会用思辨的方法看问题,树立健康进取的理想和信念。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多样化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我们择业。

2.应完善大学生毕业管理机制。

首先,借鉴俄罗斯健全的毕业生管理机制,政府的劳动部和教育部承担起协调教育单位和岗位市场的任务,在高校设相关的就业安置部门,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者直接的桥梁,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化工作。

其次,学校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结合,将就业形势、政策及相关知识传播到学生中去。组织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对毕业生集中进行指导和教育,开展办公自动化课程等帮助学生掌握职场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以此来树立就业信心。

3.普及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正在持续升温,很多大学生都“磨刀霍霍向创业”,准备亲自实践一番。由此可见,普及创业教育尤为重要,让大学生中具备基本创业条件的部分同学,通过由知名企业家,创业者组成的“创业教育讲师团”的讲座,进而了解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同时政府首先应该明确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的方法细则,其次相关部门可以编印一本权威性、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创业的操作指南,供大学生使用。

参考文献:

[1] 麦克斯,《大学生就业报告 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2013年

[2]解辉,《中俄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比》,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8期

[3]王改侠,《俄罗斯大学生自主创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外资》,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2013年20期

[4]闫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辽宁教育研究,2007 年11 期

[5]郑羽,《中俄高校大学生复合型人才就业前瞻》,Magnificent Writing, 2013年12期

[6]从军,《俄罗斯大学生就业状况浅析》,西伯利亚研究 , 2007年02期

[7]邹昊平,《大学生创业意向状况调查与思考》,高教探索》,2011年5期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10日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劳动力商品论的意义及其不同制度下的演变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中通过分析资本总公式G-W-G’,其中G’=G+∆G,得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并通过分析流通领域的等价交换过程指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因此要转化为资本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014年12月22日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意义研究

    摘 要 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内容。《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中提出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性改造了历史上已有的,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立足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的考察,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014年10月20日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最具应用价值和科学性的哲学,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漫长而综合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它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来剖析现代人道德、社会生态和精神文明的思想文化危机根源,以寻求解决这些危机的路径与方法。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建构相应的协调机制,在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014年11月26日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摘要:我国现行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定义省略了主语,亦即未能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有趣的是,人们也很少去追问:究竟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主体 人民群众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概念,学界基本持一致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指从事马…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014年11月28日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形式及内涵。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的历史,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强调与时俱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实践 意义 一.引言   当前学术界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014年11月19日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它从实际出发 ,初步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道路 ,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01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