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读”贵有法,但无定法——浅谈农村小学朗读指导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基础,它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聚焦现在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小学更为突出。本文剖析这些问题,从教师 “备读”、朗读评价、以读代讲、朗读训练等具体做法着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朗读 指导 评价

一、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读代讲”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广大的农村小学中,朗读虽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很多教师对“朗读”的理解是片面的,在教学实践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以下的现象:

现状一:范读水平低,美文不“美”。

农村语文教师整体朗读水平偏低,在课堂上,有的利用现成录音磁带代替了师的范读,有的虽敢大胆范读,可是对于很多普通话还不过关的老师,要读得有感情就很困难了。“身教重于言传”,这样一来,朗读指导中老师“导”的作用就会大大地打了折扣,文本所蕴含的感染力也随之削弱,美文也变得不美了。

现状二:评价语单一,引导性不足。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问答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学生读完之后,老师评价都是“读得不错”、“好”“你读出了高兴的语气”等,这些评价太笼统,不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朗读起不到好的引导作用。学生还是不得要领,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现状三:讲解频率高, 朗读时间少。

课堂教学中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课文的讲解,忽视了朗读训练,学习朗读的时间极少。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的朗读时间有时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也是来去匆匆。比如:初读课文,一般要求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而实际教学时,通常在尚有三分之一学生未通读完一遍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就拍掌示意停下,转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现状四:重读的形式,轻读的层次。

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课堂上,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读的形式,一节课,有师范读、生个人读、分组读、分角色、齐读等。看似热热闹闹,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但始终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机械地重复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四点对策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显然,在教学中注重朗读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然而在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读的功能,只以单纯的“告诉”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虽然有读的过程,但朗读指导不到位,发挥不了读的功能。基于这种认识,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朗读现状。笔者近几年深入农村课堂一线研究,并研读了一些名师的成长经历和经典课例,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一)提高水平,“备读”让教师胸有成竹

所谓“备读”是指教师自己要认真练习朗读,充分做好范读的准备。要像演员念台词一样,进入“角色”反复练习有感情朗读,这是语文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练习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结合自己练习朗读时的感悟、体验,从语音、语调和感情表达方面,结合学生实际“吃透教材”。

案例一:

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课文是以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要到哪儿去的对话形式展开的,有很多问句,朗读时要注意读好疑问句的语气和儿话音的读法,让学生感受到雨水滋润万物,植物生长需要它。

在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教师要用小孩的语气读出小雨点儿说的话,而大雨点儿说的话要读得粗壮有力。“我要去”的后面稍微停顿让学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因此,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表情,语调,动作等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感染学生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从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教师把课文朗读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朗读课文可以活化文本。语言文字的情味、意味、趣味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重视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天空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要注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评价。首先注意正音。把字音读准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要及时纠正学生没有读准的字音,尤其要注意纠正地方口音,并注意轻声、儿化韵、变调、多音字等。其次是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因教施教。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异,多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一般不能超过2次,使更多的学生有锻炼机会。另外,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案例二:

《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

三年级的小朋友读老翁的话当然没有一个不童声稚气的。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小渔娃。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早就该退休了。”在读声中,笑声中,让孩子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

这个案例不得不说是朗读指导中的一个亮点。于永正老师说: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这种个性化的评价语,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且激起了学生再次朗读的热情,“结果”肯定是越来越“声情并茂”了。

(三)以读代讲,书声琅琅萦绕你我间

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要有好的朗读效果,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15年时间对小学生的读写量进行研究,认为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至少需要200个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

现行教材所选编的大部分课文都是思想性强、情感丰富、文质兼美的好作品,课后都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上,保证学生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可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每节课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得少于时间总量的二分之一。

案例三:

如教《荷花》一课,有位老师在教案中给自己排了一个朗读训练时间表:

(1)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本文作者“我”看荷花时的心情(约2分钟);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语句读连贯;读出不同的语气(3—4分钟);

(3)教师范读或指名学生读,读后评议,重点指导(3—5分钟);

(4)学生练读(同桌互相检查读),读后互评,看谁读得有感情(约5分钟);

(5)学生自告奋勇在班上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约5分钟)。

这一朗读训练“时间表”,增强了朗读教学的计划性,对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起到了很好的定向作用。厚积而薄发,当学生朗读到一定数量时,朗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学生的感知、感悟也在加深,情感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升高,直至超越文本的要求。这个时候的朗读,不再是单纯地念字,而是朗读者从字句中感受知识、感悟到文本的情感,这时候的朗读已经变成情感的宣泄,使读者的感情迅速得到升华。

(四)循序渐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小学阶段,朗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又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出现误读、漏读、添字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把课文读通顺、流畅,不出现破读、回读的情况;最后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即带着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朗读课文。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流利朗读,最高要求——有感情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速度适中→领会文义。教师可以根据下列这张“五星级朗读能手”来落实学生的朗读训练。

五星级朗读能手

读正确的要求 读流利的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1.不用方言唱读( ) 1.不结巴,吐字清楚、响亮( ) 1.根据感情表达需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

2.不读错字音( ) 2.一字一字地读( ) 2.注意在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

3.不读掉字( ) 3.不读破句( ) 3.注意标点、段落之间的停顿( )

4.不添字( ) 4.不颠倒( ) 4.恰当地运用重音,表现语感( )

5.不改字( ) 5.不重复( ) 5.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 )

总之,“读”贵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变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国贤,《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12.05

[2]曹亚辉,《在朗读教学中追求精彩》,中国校外教育出版社,2008.12

[3]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5

[4]周益民,《步入诗意的丛林》,长春出版社,2005.08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5年1月15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15日

相关文章

  • 新课标小学语文的新目标——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摘要:新课标阐述了各阶段各科目的全新教学重点,针对小学语文提出了重点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在减轻小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更科学地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小学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内容,为初高中内容做准备。针对小学生刚走进学校,学习能力欠缺,在语文方面,应当着重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习惯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能…

    小学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5日
  •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教学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的,愉快的力求接受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品德与生活课是在小学中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是孩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

    小学教学论文 2014年11月24日
  •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探讨

    【摘要】 所谓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为促进小学生各项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各种评价手段的评价方式总称。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通过评价来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从而达到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课改的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

    小学教学论文 2014年11月26日
  •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统计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摘 要:小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统计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有利于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儿童逐步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对他人提供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质疑。培养儿童统计观念要注意:带领学生感受认识统计,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

    小学教学论文 2014年12月10日
  • 【小学教育论文】浅谈怎样办好家长学校

    摘要:家长学校到底要怎么办,在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并言传身教。首先是公民基本教育,包括遵纪守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其次是生活能力教育,再次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哪些。最终,我们作为家长要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家长学校 办好 公民基本教育 生活能力教育 家庭教育方式    良好的…

    小学教学论文 2014年12月1日
  •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1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到21世纪后,教育部不断重视音乐教学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标志着最新一轮的音乐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新制度的不断实施,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都受到了冲击,这对我国音乐教师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为新世纪的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任务。 自弹自唱是一种音乐综…

    小学教学论文 201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