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设置共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以音乐鉴赏为主体。教师通过聆听音乐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欣赏音乐,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欣赏音乐,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

关键字 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 重要性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与生活拥有普遍、紧密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下素质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音乐教育更显其重要地位。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向来比较薄弱,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制定后大大加强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力度,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为每一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性质与设置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起到承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的作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以聆听音乐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去学习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音乐当中,做音乐的主人,是提升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元性,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中现在所用的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标准》所编写的,共六个模块,3学分。音乐鉴赏这一模块共有2学分,占到总学习量的三分之二,可见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中生已经具备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所以在高中期间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完全合理的。通过欣赏和表现音乐达到美育的目的,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二)课程设置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和对音乐历史及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是培育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单元为模块进行教学,每一单元都包括欣赏、知识和拓展与探究,知识点由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开始由浅入深,让学生能真正的了解音乐历史及文化。

2、学习的内容从中国的民间、地方歌曲入手,到中国的传统戏曲,再到亚非欧各国的著名音乐家的作品赏析,应有尽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开阔眼界。

3、所设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有效的解决了以前由教师做主的上课模式。现在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氛围更加融洽,学生也更加喜欢音乐课。

4、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主旨,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的音乐氛围中。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二、学习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主要目的。而音乐审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音乐欣赏,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说过:“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说,学习者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即要求学习者必须先听然后进行模仿最后加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一些感悟再去进一步演绎作品。通过欣赏来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无论是学习演唱、演奏还是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学习音乐特长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有的学生学习的很盲目,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动机。高中音乐鉴赏课正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给人类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喜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让学生明确学习音乐的动机,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学习音乐特长,提生自己的音乐素养。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对音乐了解,这个了解不光是指音乐本身还指与音乐有关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曲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等。贝多芬说过:“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学生在理解作品的时候不要把演唱或演奏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联想,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可以通过分析旋律、歌词,来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帮助自己更好的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有人说,欣赏音乐是对音乐的三度创作,演奏家或者歌者对音乐的演绎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那么聆听者对音乐的感悟,理解与分析自然就是对音乐的三度创作了。聆听者在不断的聆听中进行自我审美观的形成与完善,这也是提升自己审美能力的有效渠道。

(二)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欣赏是人们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事物向来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西方早先有种音乐能治病的说法,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治疗。实际上是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神经系统可以进行调节,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消释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这对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与音乐建立良好关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一剂良药。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好。对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要注重音乐特长的培养,对没有特长的学生要给其发展和学习的空间,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到知识,建立起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因此,高中音乐课程设立了音乐鉴赏的学习模块,一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二是能启迪人们产生美感,提生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光鲜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还有悦耳动听的音响,充满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发扬新的社会风尚。

(三)有助于学科的综合学习,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有与历史的融合,音乐欣赏共有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联想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在这三个层次中,官能的欣赏和联想的欣赏都是主观的,凭着自己对所听音乐的感悟,理解加以评论。而理智的欣赏是客观的,需要我们对音乐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做相关的只是进行了解。这样音乐与历史的相关知识就相互融合,相互联系。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学习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增长了历史知识。例如理性的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经查询后了解到肖邦当时创作此曲时正是家乡波兰沦陷的时候。身在异国他乡的肖邦怀着满腔热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但是他除了能做曲外,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于是他就开始了创作。不但是此曲,肖邦的多数作品都是为家乡而作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感,如他的玛祖卡等,肖邦也因此有着钢琴诗人的美誉。除此之外,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的高涨,人们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此时涌现出一批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历史。如捷克的斯梅塔那创作的《我的祖国》、芬兰的西贝柳斯创作的《芬兰颂》、还有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挪威的格里格等创作的作品历史性都很强。

另外,许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以文学作品作为素材的,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曲《一千零一夜》,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又可以略读中外名著,可谓是一举两得。除了这些小说外,有的音乐是给诗歌配乐的,运用诗歌的词作为歌词,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是由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改写的。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完全就是配乐诗朗诵,气势磅礴,主题鲜明。是一部很好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篇值得大家诵读的诗歌。边欣赏音乐边去领会歌词的含义,这样更能感受到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同时也能提高欣赏的效果。

除了文字外,有些作品是根据一些图片或者画作为创作素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这部作品是穆索尔斯基去参加朋友画展时有感而发所做的曲子,曲子有很多个主题,不同的画作不同的主题。联想的欣赏时也需要大家有画面感,虽然不要求聆听者一定要把所想到的画出来,但是必须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画面,这样更加的生动便于思考。同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存在,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里的第三单元提到的中国民族乐器鼓及江南丝竹乐器,第五单元提到的非洲鼓乐、亚洲一些国家的弦乐器,第六单元提到的欧洲民间乐器风笛、排箫等。讲到这些知识时、对乐器发声原理的介绍就会涉及的物理学科的知识。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弘扬民族音乐,了解多元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家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三、科学的聆听方法

聆听多姿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喜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高中的音乐鉴赏课与大学期间所学的音乐欣赏略有不同,但大体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大学期间学习音乐欣赏是说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 教育活动,共有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联想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需要给学生划分出这么细致的层次,只需要向学生指出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要按照初听、复听、再听这三个步骤去听就可以了。

初听是感受音乐,复听是分析内容,再听是整体理解。通过实习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总是觉得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不深,当老师提问时学生总是不敢回答,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只要是有听觉有聆听的能力你就可以去欣赏音乐,而且欣赏音乐不像做文化课卷子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能够说出一些自己的感受,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欣赏音乐的宗旨不在于你分析的多专业,而在于你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够了。现在就以《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的《草原放牧》(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部分)为例讲解一下欣赏音乐的方法:

开始要初听,初听是欣赏的基础,一定要很细致的去倾听。初次聆听作品时,在熟悉旋律(有主题的作品要确定主题旋律)的同时最好听一听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要是交响乐的话就听主奏乐器。对乐器声音不熟悉的同学也可以趁这个机会增加对乐器的熟识度。如果可以的话划分一下音乐的段落便于进一步分析。在《草原放牧》中主奏乐器是琵琶和双簧管,这是一首协奏曲,琵琶与乐队竞相演奏,形成一种对话的感觉,在乐曲的后半部分由双簧管奏出牧歌一样的主旋律,琵琶与其互相,仿佛是在大草原上嬉戏的场景。整个乐曲由引子、欢快主题和抒情主题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明显的听辨出这三部分,尤其是欢快主题和抒情主题,一快一慢,一悲一喜,很容易进行比较。

然后复听,复听的要求不单单是停留在听的上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如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等。对这些相关知识了解之后,再按初听时划分的段落逐一去复听。听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拟一些小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听更有助于加深对曲子的印象。《草原放牧》描述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利用课余时间在草原上放牧,不料在放牧时暴风雪突袭,两个小姐妹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丢失的羊儿,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羊群找到了但是两个小姐妹也因为冻伤造成了终身残疾。曲子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由声音浑厚又不失柔情的圆号奏出小姐妹英雄的动机,然后乐队进入再次奏出英雄动机,引子很短。引子之后进入欢快主题,描写了两个小姐妹在草原上放牧嬉戏的景象这部分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在教学中可以配以蒙古舞教授给学生,效果很好。这段欢快的旋律复听过后就可以提问了,让学生随意谈感想,只要不偏离曲子的中心主题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当有学生偏离中心主题时要及时的将其引上正轨。第三部分是抒情主题,这部分与之前的欢快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听出曲子的情感有变化。第一单元主要知识点是音乐要素,到这里就可以运用所学的音乐要素让学生去分析乐曲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自己去描述他们所联想到的场景,必要时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下。

最后再听,再听是将自己的感受与查找的相关相关资料相结合,从整体上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经过自己学习后,对全曲增加了新的认识,再听时就会对曲子有新的感觉。经过初听、复听和再听就能将曲子所想表达的情感体会得更加透彻,达到全面分析音乐作品的目的。

总而言之,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后又回到了感性认识。初听、复听、再听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不同的阶段,聆听者所思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课上一定要引导学生按照这样一种科学的聆听方法去欣赏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这样学生在课下听音乐的时候才不会没有目的的乱听。

参考文献:

[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4]陈静梅:音乐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6]普通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yinyue/7530.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2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