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网络舆情对政府执政能力考验的研究

摘要: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信息传递、观点表达、思想交流的手段,成为舆论形成、传播的重要途径,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交流渠道和平台。各类网络事件的频频曝光,引发各式各样的网络舆情扑面而来,政府的执政能力接受了严峻的考验。政府应正确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人才队伍;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映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 网络舆情;内涵;特殊性;政府执政能力;考验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一、我国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以及网民数量的激增,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成为舆论形成、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舆论场所。公众对社会问题产生的观点和情绪将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要了解网络舆情,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舆情。近年来对舆情的理论研究日渐成熟,目前关于舆情的含义有许多解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舆情是指“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舆情是指民众的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2]由此可见,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舆情,其本质上就是情绪、意见、态度,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载体,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渠道。我们将网络舆情定义为互联网络上所反映的公众意见和态度,是网民借助网络进行的民意表达。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并不单单指一个网民的观点,而是众多网民意见的集合。网络舆情的反应和传播渠道是互联网,具体点说是网络上的各种传播方式:新闻、论坛、微博、博客、微信、QQ空间等等。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有一定的规律性。网络舆情一般由现实社会中的某一事件引发,当某一事件经网络媒体或者是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报道在之后,网络舆情进入讨论阶段,伴随广大网民的评论和扩散,随之出现网上舆论高潮,甚至成为一个时期的网络热点。然而,伴随这一事件的结束,以及新的热点事件的出现,网民对这一事件专注度开始减弱,这一事件的网络舆情开始逐步消失,广大网民开始关注新的网络事件,产生新的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网络作为一种当今盛行的传播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与其他社会舆情形态相比,具有许多自身特点。
网络舆情多元性,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从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来自于社会的各阶层和各领域,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既有拥护党的群众,也有敌对势力;网络舆情的性质来看,网络舆情信息良莠不齐,有积极健康,传递正能量的言论,也有充满有害信息的负面言论,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都有立足之地,充分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多元性。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新闻网站的观点性报告和新闻评论,有广大网民发表的社区论坛、博客、微博、QQ、微信等等,充分体现了人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网络舆情迅捷性,传播学上,新闻信息传播过程十分复杂,永恒相继,新闻信息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为新闻事实、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授者;事实是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端、本源、根据;新闻传播者是传播的中介、主体;新闻传授者是传播的终端、完成者。[3]但是网络舆情打破了一般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使得信息可以直接到达受众,所以互联网具有实时传播的特点。从传播效果来看,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捷,而且易于扩散。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快捷,尤其当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可以第一时间报道,网民也可以第一时间评论,许多零散的舆论在短时间内聚集,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网络舆情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舆情的产生以及传播不是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的交互的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比如针对各大新闻网站上的新闻,网友参与评论;网民与政府的互动,例如公安机关对案件的公开处理通报,往往会有网友对案件的分析以及对处理结果评价;网民之间的互动,例如网友通过QQ空间、微信、微博发表动态,好友会对此作出回复,这也是当今重要的新兴交流方式:刷微信、刷微博等。
网络舆情虚拟性,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所依附的空间是网络电子空间,它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4]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不明确的,有的网民在网上的身份是虚构的,所以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其他人很难识别他的个人身份。而这样的匿名的特点促使很多网民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给政府控制网络舆情增加了难度。
(三)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5]治国理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政治行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事业以及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其执政绩效大小和执政水平的高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指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牢牢地掌握政权、巩固执政地位,而是提高党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进而提高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绩效,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过程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6]
二、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研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7]
(一)近期我国网络舆情热点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以及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宽广。无论是国内外重大事件,还是还是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无论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还是网民对国家重要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一经过网络传播,就会立即引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
2013年5月,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6名就读6年级的小学女生集体失踪,引起老师和家长极度恐慌,今天记者获悉,原来该6名小学女生被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在鹏及万宁市一政府单位职员冯小松带走开房,校长陈在鹏二人已经被警方刑拘。2013年7月好心女孩途径回家遇到一名孕妇,当时这名孕妇假装肚子痛,向女孩央求将她送到楼上。女孩出于好心将孕妇送到楼上后,孕妇的丈夫对女孩欲行不轨,遭女孩拼命反抗,孕妇夫妇竟用被子蒙住女孩头,致女孩窒息身亡。2013年10月中国出现雾霾天气,我国中东部20余个省区市出现雾霾天气,空气呈中度或重度污染。2014年微博上流行一个词,“中国式过马路”,网友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2014年2月湖北阳新县机关部门上班时间玩游戏、逛淘宝甚至凑成一桌打麻将,这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近来在湖北阳新县的党政机关的“正风肃纪”活动中被接连曝光,以督促公职人员改进懒散的工作作风。这些舆论热点都在网络媒体上英气网民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其中有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媒体上数以万计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人观点所形成的网络舆情充满着多面性和复杂性。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正确利用和引导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成为政府施政的利剑而不是阻碍其施政的绊脚石,是如今政府部门要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舆情为政府执政传递“正能量”
我国民间力量越来越壮大,并在网络上形成一个公共舆论场,同传统的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相比,网络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快、更广的优势,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这种传播力量将会更加突出,并成为发展前景极大的强势媒体。通过网络来维护广大网民的权益、表达广大网友的真实意愿、鞭挞某些官员腐败行为,已成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表达形式和重要的维权手段。现实中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不足,正好可以通过网络弥补。
1网络舆情有利于网民表达真实民意
2003年很多学者将这一年成为“网络舆情元年”。2003年以来,互联网逐渐取代纸质媒介、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场,因此,网络舆情在各种媒体所承载的舆情体系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据调查,67.1%的民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民意表达,而互联网在民意表达方面表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互联网空间大、包容性大、互动性强的技术特点为表达民意提供了便捷。目前网络舆情中的民意表达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比如社会正义、诚信、爱国主义情怀、热心扶助、政治参与等等。
2网络舆情让党和政府重视网络民意,给各级政府科学施政提供参考
目前,网络媒体成为主流的大众媒体,政府相关部门也利用网络媒体作为部分政策的宣传工具和交流平台。许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政福祉的政策、法规、决定等都与当今的网络舆情有着紧密关系。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开展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其中河南省留言板开办至今,河南官方回复网友留言数量占到全国同期52%;广东省对一则反映韶关市工商局“涉嫌滥用职权”网贴进行回复,并将法院判决结果跟帖公布。网友们普遍希望各级政府建立于网民沟通机制,政府官员要借助互联网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深入民众了解国情,是民众无身份、无差别表达民意,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施政提供有力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2099.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8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