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生活更加活跃,在城市建设方面,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即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的阶段。中国的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在沉寂了一百多年后再度兴起。大量的城市广场,开放空间等建设项目大量涌现,中国的园林设计活动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和设计手法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新生代设计者们在结合现代化的元素和园林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现代中式园林的要求。为此,在教育中,教学者们需要引导学生们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多走进社会,感悟时代的需求,从精神层面出发,设计出理想的作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园林设计,教育指导,现代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承多年的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底蕴,反过来艺术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就像是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而艺术以社会生活为源泉。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进行提炼和一定程度的再加工,达到自我表现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沉淀,有很深的历史韵味,但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何把这种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要融入艺术设计的现代元素,设计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韵味及哲学思想传统美学与设计思想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设计思想,而设计思想反过来也会影响着民族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成为我们在设计教学方面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的传统文化以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为基本形式,而背后的指导思想则以儒、释、道为主。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无非强调技巧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教育,技巧层面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所了解,精神层面则需要给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儒、释、道三家的理念;这两个层面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外在的技巧需要精神内涵的支撑,精神内涵需要技巧来表现。

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大的三种美学。正是这三种美学思想的不断冲击和融汇,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使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园林设计遵循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原则,“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这与儒家的“和谐”理念、道家的“道法自然”、“天道自然”、“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有密切关系。而且现代设计中所讲究的“以人为本”,即为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由此可见,在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下的艺术设计,无论怎样发展,也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在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会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想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俗特色、地方特点的艺术设计作品,为什么外国人对我们引以为豪的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不屑一顾,却对我们自己往往所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留恋不舍的原因了。

提起传统文化,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园林。园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城市特色的形成过程,无疑是一代代人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并不断进行积累沉淀。从现代园林中我们看到了民俗民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应用以及哲学方面辨证思想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园林设计更有魅力。

园林景观常用的构景手法有:主景、配景、障景法、隔景法、框景法、借景法等。主景法主要是将主要景观鲜明突出,例如故宫中的太和殿,孔庙的大成殿;配景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例如主景旁边的东西配殿。这两种方法受儒家思想“克己复礼”的礼乐等级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园林设计教育中,我们应强调主次,渗透主次有别的错落的美学理念,不应一味追求一致与整齐划一。

障景法与隔景法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应用甚广。障景法是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效果。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于曲径通幽处有这样的描写:“……只见迎面一片的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境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只见白石高耸突兀,或似鬼怪,或像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萝藤掩映,此中微露羊肠小径。”○1可见,受讲求含蓄的传统思想影响,障景法在园林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曲径通幽的含蓄表现法比开门见山的表达更显余味隽永。隔景法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的景区。以增加曲折,丰富景观层次和参观者的想象。用隔景法使景区中的景观富有层次,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落之美,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

框景法令人有置身于画廊之感,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看到的范围内,优化组合审美对象。借景法是借园外风景来衬托本园景色,以扩大园境。例如,西湖是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颐和园是借四山宝塔。这种方法有利于景物的延伸,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手法不谋而合。

在园林设计方面的教育活动中,不仅要给同学们强调外在的技巧,更要培养同学们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因此,不仅仅将教学停留在欣赏模仿创新这几个步骤上,更要赋予其文化内涵,重视阅读传统的哲学著作,涉猎传统思想领域,将独特的中国味道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在园林建筑的室内陈设中,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这几项必不可少。琴古代许多官宦人家彰显自身品味高、格调清雅的标志,追求如图陶渊明室内悬挂无弦琴亦有泠音悦心的境界。棋亦是古今雅事之一,黑白色里的博弈,典雅而深沉,不仅体现着传统文人的性格,棋这种意象也被广泛应用,甚至是黑白这两种颜色都暗示着“棋局”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审美对象。书画是文人居室悬挂的首选,与主人的性格息息相关,豪放不羁的人多喜爱狂草,严谨公正的人偏爱楷书,刚直不阿之人喜爱以竹子为主要意象的画,清雅沉静之士最爱描摹兰花空谷自香的画。同样地,室内插花也是这个道理,另外,插花的背后,却是对儒释道三家,天地人三者的哲学思考。试想,点一炉香,把酒抚琴或品茶谈诗,这是多么富有中国情趣的活动啊!

谈到室内陈设,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怡红院的陈设可谓考究。“上面小小五间抱厦, 曰“怡红院”,其间收拾与别处不一, 分不出间隔, 四面皆为雕空的玲珑木板, 或是“流云百蝠”,或是“岁寒三友”,或是山水人物, 或是翎毛花卉, 或锦集, 或博古, 或万福万寿, 各种样式, 皆为名手雕镂,五彩镶金嵌玉, 一一, 或贮书, 或设鼎, 或有安置笔砚, 或有供设瓶花, 或安放盆景。其式样, 或圆或方, 或是葵花蕉叶, 或是连环半璧, 真端的是剔透玲珑,花团锦簇。倏尔五色纱糊小窗; 倏尔彩绫轻覆幽户。且满壁满墙, 皆随依古董玩器之形, 抠成槽子, 诸如剑、琴、悬瓶、画屏之类, 虽悬于壁上, 而都与壁相平, 地上窗面皆是碧翠雕花。”○2流云百福、岁寒三友,这些中国装饰中最传统的图案恰恰包含着对屋室主人最普遍的祝福和期许,寄予着多福多寿的祝福和对文人高尚节操的期待。因此,同学在艺术设计中,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后,要充分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做到设身处地,在设计室内陈设是才能得心应手。”

园林设计不仅体现着前文所提到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其中的匾额、对联亦是亮点。富含古代的诗风词韵。“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等匾额,在作为装饰之余,体现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单这几字读来便令人满口词香。一处建筑中,一副对联往往揭示着该建筑的职能,主人的身份。例如,宁国府的一处上房悬挂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彰显着官宦之家追求功名利禄之心。而秦可卿的卧房,则悬挂着“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与秦可卿“擅风情,秉月貌”的风姿一致。可见,在园林设计中,好的匾额、对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更需要设计者在诗书上的造诣,否则,便是画蛇添足了。在园林设计教育中,我们要推动学生对诗词,对联的领悟,扎根于传统文学,方能做到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在技巧和精神层面均可给我们提供参考,古代园林的构景、建筑方法和室内陈设的原则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着参考和借鉴。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技巧方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体会传统精神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灌输给学生,才可以让学生更加得心应手地利用、传承古典文化,否则便是东施效颦。在园林设计中如此,在其他的艺术设计中亦是如此。所以,在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发挥着内与外的双重作用,既有器物层面的展现作用,又有精神层面的支撑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二者皆不可忽视,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内在力量。希望借助于现有的资源,教育者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新生代设计大师,将中国园林艺术发扬光大。

○1引自《铜仁学院学报》——《大观园到底有多大》 朱伟杰

原引自曹雪芹 《红楼梦》第十七回

○2引自《合肥工业大学学报》——《曹雪芹及其古典园林艺术杰作——大观园》陈永生、吴诗华、刘泉

原引自曹雪芹《红楼梦》 第十七回

参考文献:

1.《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关毕山

2.《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薛晓飞

3.《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初探》 牛艳玲

4.《中国园林史》 安怀起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ctwh/3884.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