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

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对象、环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使自然界水热得以循环,而且不断雕塑地表形态。可以说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因此本单元在自然地理学中地位极其重要,大气环境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所讲的热力环流是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所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从动态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而大气运动又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呈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

1.情感认知特点 学生已具备热胀冷缩和力学等相关物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与热力环流和风有关,虽然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这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但这种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2.困难点 这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时期,空间概念较差,对于本课这种属于地理运动规律的学习,对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

单纯靠老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室环境让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媒体教室环境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全面、具体、要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实际情况,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根据这一新课改的要求并经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二)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诸葛亮火烧葫芦峪

话说三国后期,农历六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司马懿道:“天助我也!!!”。

讨论: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

资料:当地的老市民说,青岛一般是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则感到空气比较干爽。这是为什么?

你能不能解读一些其它的自然现象呢?

[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引出课题进行新课教学]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最近发展区”原则]

环节二 分析情境 探究新知

板书标题:《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板书)

投影:“热力环流”动画

(由学生结合动画,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请在动画演示过程中观察分析:

1.引起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垂直方向上的空气运动使水平气压分布有何变化?

3.水平方向上空气如何运动?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

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探究讲解、观察、思考、比较、绘图 观看动画,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归纳能力训练,指导学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同学们是否能自己画出这种现象呢?造成这种现象的过程又是什么呢?

(提出疑问,过渡到下一子目)

环节三 实践应用 升华新知

学生已经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下面用这一原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二) 海陆风 城市风 山谷风 (板书)

(由学生结合刚才分析的“热力环流”内容,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辅导)

投影“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联系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在黑板上板图)

[运用题目探究、解答,反馈学情,训练解题思路,过渡到下一子目]

环节四 归纳强化 提升演练

(三)知识归纳(板书)

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进行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小结、启发、诱导、尝试、归纳、强化成因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投影一组练习,进行当堂的训练,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组织、引导、总结 分析、交流、评价 反馈矫正,指导学法和思路]

五、教学反思

(一)对使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课程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地理上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二)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的反思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全部的授课,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因为热力环流的原理,是个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盲点,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就充分考虑到用信息技术来突破这个难点,并在实际的课堂中也体现了整个设计的理念。

(四)对学生的接受和反馈进行的反思

在课后,学生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对热力环流过程中有了充分理解,能够完顺利的完成相关的习题。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dljx/5395.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1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