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

加工贸易的发展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吸引外汇流入本国,同时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但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我国一直处在加工贸易产业微笑曲线的下端,也走不出“制造业大国”的困境。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最近几年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以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探索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并收集一些加工贸易产业成功转型的案例,旨在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加工贸易 产品内国际分工 转型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备受瞩目的经济现象,其产生和演进对国际经济合作、国民经济发展、企业运营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总结其当前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新方向,也助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近几年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当今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一些污染大、效率低的加工贸易企业亟待转型。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产品内国际分工即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完成某个产品的生产。源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发达国家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因此倾向于把技术简单和劳动密集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乐于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中分到“一杯羹”,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契机。举苹果公司iPhone手机为例,一部完整的苹果手机,它的内部成分实际上产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而苹果公司总部只负责生产最核心的部分。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产品内国际分工
卢峰(2004) 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引进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的学者,他指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指某一种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时段、不同零部件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或地区专门生产产品价值链中的特定环节。
2、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本国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资源短缺也愈加明显。发达国家急需把技术简单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指导和开发利用。因此有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外商来本国投资,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这些都使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有了新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全球化市场创造了条件
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市场为主导,提倡国家合作、区域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创造了和平稳定公平的环境。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整合是当代全球化经济的另一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直接投资,带来了资本、技术、高级劳动力、行业管理水平、产品标准、国际营销网络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先进要素,充分利用落后国家的一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获取最大化的要素分工收益。而落后国家也可以借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要素,推动本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以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所确立的国际规则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
(二)科技的发展使得交易成本迅速降低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寻找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
(四)案例启示
HTC从代工到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重庆通过建立综合保税区来吸引外资,而日本从政府到企业都强调先进技术,强调创新。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竞争力。而加工贸易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要想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立于不败之地,就有力争上游,搞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从政府到企业都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七、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资比例,提升劳动者素质
从2000年开始,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开始,我国一直在教育上加大投资大学生人数已逐年攀升,但是真正掌握“硬本领”的技术型人才仍然欠缺。劳动者素质也是外商进行直接投资的考虑因素,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特别是大学生。教育部应该加大教育投资,为高校提供更多先进的教学设备,鼓励高校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
(二)提倡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品牌
我国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主要依赖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但是我们应该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探索我国自主创新之路。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打造出口自主品牌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行业标准,使之以国际接轨。以吸引国外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我国建造生产基地,我们可以借机学习人家的创新之处。政府也要加大科研机构的投资,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我国具体资源,打造一批批“走得出去”的国际品牌。
(三)发挥产业群集效应,提倡合作共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着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已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和环渤海等四大高技术产业聚集带。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加强,广西、云南等地凭借地缘优势,与东盟国的合作项目也日渐增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广西、云南都处于技术开发比较落后的省份,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技术娴熟的产业集群地,可以考虑扩大或者投资女到西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地,吸引东盟国甚至其他欧盟国家的投资。实现东西部合作发展,缩小收入差距,达到共赢。
(四)秉承市场优胜劣汰原则,鼓励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结合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以产品生产的价值链为单位,对不同价值链的环节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进行甄别,深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调整,积极细化加工贸易政策,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和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发展。将技术含量高、增值收益大的研发设计、营销以及后续服务等环节纳入加工贸易业务范围,延伸加工贸易生产链条,促进产品深加工,鼓励和增值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免予优惠条件。
(五)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拓宽销售渠道
这是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也是讲究优胜劣汰的时代。提高生产率就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李春顶(2010) 从企业层面角度出发,选用国制造业企业1998-2007年30个行业近33万家企业数据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类型,分企业规模来检验认为中国出口企业存在“悖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并未高于非出口企业。但在剔除加工贸易企业之后,得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高于非出口企业。深入研究发现,小规模企业是构成生产率悖论的背后原因。一般情况下,提高企业生产率有助于增加进出口,开拓国外市场,同时有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就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我国加工企业一直受控于委托商和中间商。像HTC一样,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在代工的同时尝试建立自主品牌,以产品质量为依托,以优质服务为宗旨,拓展营销渠道,进军海内外市场。
结束语
本文经过总结研究发现,我国加工贸易行业这些年虽然发展迅速,但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现象。同时利用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优势,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加工贸易成功转型经验,如日本对加工贸易的转型策略,抓住发展的机遇。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十分重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工贸易在未来几年势必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加工贸易产品处于低附加值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度小,飞地效应明显;进出口市场错位,贸易摩擦加剧;渠道走私频现等等。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强调加工贸易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等,以最终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成功转型升级。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jjxlw/1147.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