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论文】科技新闻受众的遵从性接受心理探讨

摘 要: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在心理及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遵从性特征。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受众与科技新闻报道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高度依赖和对科技的迷信。这种遵从性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具有正面效应,但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科技新闻传播者应该做好“把关人”,以尽可能地规避负面效应。

关 键 词:科技新闻受众;遵从性接受;媒介依赖;科技迷信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和归宿,是新闻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决定着具体的新闻接受习惯和行为,从而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科技新闻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意义重大。

1 科技新闻受众的遵从性接受心理

受众是一个复杂、多样和多变的群体,他们接受新闻的行为往往表现出两种相对立的特征。一方面,他们可能在接受新闻时非常主动、自由,接不接受,什么时候接受和接受什么,可以不受任何强制性限制,完全表现出自我愿望;但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在接受新闻时很被动,新闻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没有自我判断力。

   这种现象在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受众接受科技新闻,除了具有很明显的选择性特征外,往往对科技新闻的内容本身表现出很高的信任度,其接受是一种遵从性的行为,只要科技新闻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实践什么,尤其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似乎无所不能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迷信科技的力量,而从新闻媒介中得知的科技信息成为他们决策的基本依据。

2受众遵从性接受心理的原因

2.1受众的认知落差是内在根源

   科技新闻天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科技新闻关注科学技术领域,传播的是科学技术信息,并主要以科技专家作为报道客体,科学技术信息专业性极强,科技信息中的某个原理、某项成果,往往只有本领域内的专家才能真正知晓,即便在科技界,也有“隔行如隔山”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信息对于非本行业内的人士来说是相对封闭、内向的。

   而另一面,科技新闻的受众总体上是低科学素养的群体。2010年中国科协针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第八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 3.27%,其中,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只有 14.67%,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仅为 9.75%。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科技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环境越来越高科技化,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受众总体上还只是低科技素养的群体,他们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认知的水平有限。即使是专家型、知识型受众,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也多限于本专业领域。

   从受众的新闻接受行为来看,“新闻接受”属于精神接受活动的一种,主要包括权威接受、审美接受和传播接受,就是接受主体(受众)因其需要,据其知识、经验、情感,对外来的新闻信息的反应、选择、加工、整合、内化、外化、践行的连续认识、反应过程。[1]在具体的科技新闻接受过程中,多数受众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经验,受制于有限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性极强的科技信息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处于认知劣势。这导致受众无力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对科技信息做出独立的理性判断和反应,不得不服从于科技“权威”,依赖科技专家和新闻媒介对科技信息的解释,遵从性地接受科技新闻。

2.2媒介依赖和科技迷信是外在因素

   受众依赖新闻媒介获取和认知科技知识信息。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媒介手段日益丰富、高科技化,公众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了解外界信息,大量的业余时间被新闻媒介所占据,对新闻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可见,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除获取渠道外,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依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科技知识信息本身的认知和判断上。对于涉及科技事件的新闻报道,多数受众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经验和理性判断能力,依赖新闻媒介对科技知识信息的解释,成为一种接受习惯。科技新闻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高度依赖,必然会降低受众获取、理解和认知科技新闻的自主性。

   对科技本身的遵从,也是导致科技新闻受众遵从性接受行为的重要外在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科技的遵从也不难理解,但不少人对科技的崇拜倾向越来越强,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一切事物只要贴上“科技”的标签,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也是对的,不然就叫做不讲科学。这种迷信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技万能论”,即认为科技无所不能,凡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有科技介入,就一定迎刃而解,科技被神化为一种超自然力量;第二,认为科技带来的全部是积极影响,只要是科技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就一定是有益的,而忽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伪科学也当成是科学,一些违反基本科技原理的东西堂而皇之登上科学之台,伪科学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并且得到公众的关注、认同。比如市面上流行的“电脑算命”、“电脑预测未来”等,完全是不符合科学的东西,却被很多人视为珍宝。[2]对科技的迷信是对科技的误解,但也折射出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身的遵从心态,这种遵从心态,某种程度上会转化为受众对科技新闻的遵从性接受心理。

3遵从性接受心理的正负效应

   受众是科技新闻传播者传播的直接对象,也是科技新闻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他们对科技新闻的接受情况,是检验科技新闻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的标准。[3]

   受众的基本心理、意愿和态度,是影响受众科技新闻接受情况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新闻信息的流向、接受程度和效果。只有认同、信任新闻报道,受众才会积极地去接受新闻信息,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才能引起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的预期变化,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也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对科技新闻的遵从性接受,具有积极意义。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在心理、意愿及态度上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可以说是科技新闻传播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但另一方面,受众完全有可能出于对科技专家的知识、权威十分信服,以及对科技本身的遵从,而主动放弃自己的疑问,在接受科技新闻时,不经过任何选择过程,不加任何分析,盲目地接受,并且直接付诸实践。一旦遇上“伪科学”、“虚假科技新闻”或是科技新闻中存在错误等情况,就可能导致一些严重后果。“水变油”、“上海纯水风波”“气功大师”等事件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4遵从性接受心理负效应的规避路径

   新闻媒体是科技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是科技信息和受众间的桥梁和纽带,充当着科技新闻信息的“把关人”。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改进科技新闻报道,尽可能地规避受众遵从性接受的负效应。

   首先,增强“把关”意识。科技新闻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树立正确的报道原则。科技新闻传播者最应该破除科技迷信,对科技要有理性的态度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报道原则。只有在正确报道原则的指导下,报道者才会客观、公正、准确地对待各种科技事件,而错误的报道原则,报道者往往在报道之初就犯错误,歪曲报道对象,背离科技发展规律,导致错误的导向,带来不良后果。科技新闻传播者对科技新闻传播的责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增强对科技新闻信息的“把关”意识,为受众把好关。

   其次,增强“把关”能力。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勤炼相关领域科技知识功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科技新闻传播者可以不是专家,但必须是“知情人”,应当成为科学技术强烈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只有不断提升相关领域科技知识水平,培养起对科技信息的理性判断力,提升科学素养,才能增强“把关”科技信息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科技新闻报道中的错误,降低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刘建明.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浩鸣.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邓旺强,硕士研究生,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方向: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

蒋晓丽,硕士研究生,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南校区北楼212室

收 件 人:邓旺强

邮政编码:400082

联系电话:18273179714

邮 箱:397130045@qq.com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keji/4306.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