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范文】研究古代科技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其中,“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而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二者犹如两条臂膀共同创造着历史,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科学”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由英文“Science”翻译而来,只在近代才在中国广泛运用。尽管如此,在悠久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人在不同领域有着许多科技发明。

首先,农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历朝历代中都不乏农业著作,其中记录了大量的生产劳作经验。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在工作中还发明出了很多有特色的农事器具。其次,古代的医学也别具特色。中医和针灸更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所在。其中,中医是古代科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区别,甚至要超过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特殊性可见一斑。此外,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更是值得称赞。古代天文学深受古代数学的影响,因为对日月五行运行规律以及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推演,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到了汉代,古人对宇宙就已经形成了三种认识,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与昼夜说。其中,前两者均有鲜明的数学基础。最后,作为天文学的基础,我国古代数学也有显著的成就,如汉代的《九章算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圆周率等等。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将农业当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始终将其放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产的首位。在远古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过着采集种子、捕鱼打猎的原始生活。到了距今一万年的时候,地球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地球上生态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人口也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等人类原始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人类需要有意识地耕作农作物、饲养牲畜。经过古人在劳动中的漫长积累,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浙江省余姚县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中,可以找到最早栽培的稻谷和骨制的农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首先走进文明的门槛,夏、商、周政权相继建立,原始农业也开始向传统农业转变。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铁质的犁被人们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器逐渐代替石器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而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拉犁耕地,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黄河流域春天多风少雨,抗旱保墒成为了农业的关键。这就导致了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出现。该技术体系的核心是“耕、耙、耱”。为了保证冬季小麦的播种和来年春季的生长,农民要在秋季的雨后深耕土地,把深层的土地翻到地表上来,这就是所谓的“耕”。待土块晒干以后,农民要用耙子将大的土块打碎,并进一步用耱将剩余小土块耱细,这便是“耙”和“耱”。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有两点好处。首先,这一过程能切断土层中的毛细血管,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减少水分的蒸发。其次,土地在耕作之后常附着杂草和害虫,通过“耱”这一过程,将土块敲碎,能起到除草除虫的效果。

唐宋之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则相对稳定。因此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同时将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带到南方,这也使得南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南方人民因地制宜,形成了水田耕作体系,该体系在明清以后深入发展。水田耕作与旱地耕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作物在水田中生长,水层的深浅对作物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保持水田底面是平整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南方人民发明了一种特有的农具“耖”,它的出现标志着南方水田“耕、耙、耖”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正式形成。

南宋诗人楼璹在他的的《耖田图》中细腻地描绘了农民耖田的场景。“脱绔(同裤)下田中,盎浆著膝尾。巡行遍畦畛(田间小路),扶耖均泥滓。迟迟春日斜,稍稍樵歌起。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诗的大意是:农民脱下长裤,走下水田。满是泥浆的水田没过了农民的膝盖和老牛的尾巴。农民赶着牛沿着田中的小路走,边走边用耖耖平泥沙。到了日暮西山之时,砍柴人都唱着歌回家了,农民才赶着牛走出水田,到溪水洗掉身上的泥浆。这首诗生动再现了南方农民在水田中劳作的情景。

二、深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古代医学

提到中国古代的医学,最独树一帜的成果非中医莫属。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把诊断和治疗作为整体观念,即把人体的生理机能看作一个整体,把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同时把治病过程看作一个统一性运动。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疾病其实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内部机体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

与西医不同,中医诊治可以总结为“四诊”和“八纲”。“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诊)”。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里不难看出,中医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有“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而中医的哲学范畴也涵盖了气、阴阳和五行。作为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气”主要用于说明宇宙的本质。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管子•内业篇》中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也就是说,气的精华部分即是精气。王安石也曾提出:“万物一气”。古代哲学中关于气和精气的学说被《内经》充分利用,形成了中医的精气神学说。另外,“阴阳”的哲学范畴也对中医影响深远。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以“阴阳”说明了万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中医充分吸收了阴阳哲学的精华,使之成为了中医理论的根基。张介宾就曾说过:“医学之要,阴阳而已”。此外,中医的五行说、整体观念也都深受古代哲学影响。如在《素问•邪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神农遍尝百草,就发现了药材。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司马迁在他撰写的《史记》中描详细记录了战国时期扁鹊治病的故事,其中“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也已成为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时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和华佗两位医师将中医推向高潮。前者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而后者更是首创中医外科。《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中就记载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情景。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具有全身麻醉的作用,是我国最早外科手术麻醉剂。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中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提高。其中,唐代名医孙思邈贡献颇丰。他利用毕生精力从事治疗和著书。他撰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医书,被称为中医百科全书。宋元之后,由于对中医的探讨日渐热烈,学术上逐渐出现了诸多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流派有四个,包括“泻火派”刘河间,主张用药首应泻火清热,“补土派”李东恒,主张脾胃为本,“攻邪派”张子河,反对滥用补药,“养阴派”朱丹溪,主张泻火养阴。它们一起被称为“金元四大家”。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更是家喻户晓。他编定了药典巨著《本草纲目》,开创了中医历史的新篇章。

三 结语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并且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可见,中国古代科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研读这段历史既能帮助我们回顾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辉煌成就,又能指导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古代科技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keji/475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