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论文】多元文化下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发展探讨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了一种教育思潮和必然趋势,就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教育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其今后发展的一个理念和方向。多元文化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应该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欧洲钢琴文化中心论,从而建立新的多元文化钢琴教学音乐模式。

主题词: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 钢琴音乐 钢琴教学

20世纪初叶,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的观点,之后这一思想理念逐步演变为一股国际化浪潮。何为“多元文化”?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认为它是一个国家由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事情:一种教育思想,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而王希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一文中将多元文化主义概括为“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 时至今日,多元文化的概念还处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变化之中,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已经形成了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多元”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相互碰撞与交融,“多元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文化教育也随之朝着更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也自然成为了一种教育思潮。就中国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其今后发展的一个理念和方向,但目前来说,它还只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教学模式和体制相对滞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多元文化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应该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欧洲钢琴文化中心论,从而建立新的多元文化音乐模式。多元文化钢琴教学体现在于它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要求突破原有的区域模式和民族模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的多元化,教学方向的多元化,教材选取多元化,以及教师知识的多元化。但很遗憾,我国多元文化钢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微弱,暴露出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首先,在多元文化钢琴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本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认识不足。有的老师对钢琴音乐民族性理解不深,传统民族意识比较淡薄,在日常教学中对中国钢琴作品不够重视。他们认为钢琴是西洋乐器,用来表现中国风格的音乐有种走样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导致有的学生在学习钢琴过程中甚至不知道还有中国钢琴作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自己都不能正视本民族的音乐,学生又怎么能够去了解呢,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多元文化下的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民族化是一条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的音乐艺术,都在自己的民族里产生、发展并互相渗透”。音乐无国界,很多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它的创作源泉都取材于其民族背后的历史,折射出自己祖国的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烙印。我国多元文化钢琴教学,其方向之一就是要用钢琴这一外来西洋乐器表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传达本民族的精神、意韵和风格,这是我们钢琴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多元文化钢琴教学继续生根发芽的基本土壤和源泉。

当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数量少,并且缺乏系统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形成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也是造成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有的老师意识到本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却难以找到相应合适的教材,最后曲目范围只能局限在少数的作品中。长期以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缺乏大胆的创新,多以民族音乐改编而来,在作品创作上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欠缺,这是影响中国多元文化钢琴音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方钢琴音乐发达的国家,都会形成各自的学派,并创作出不计其数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傅雷先生曾对傅聪说,“我国的作品要登上世界的舞台要走巴托克的道路,那就是要将中国的民间素材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曲技术相联。让我国钢琴作品登上世界舞台,必须要和外国同行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也就是说我们的作曲技术必须具有世界水准,而作品的灵魂则应该是中国的。”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过程中,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们现在所用的教学理论大部分还是以前翻译的外国著作,而真正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是近年来才逐步开始的,在这方面赵晓生老师对我国钢琴艺术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从理论上向我们阐述了在钢琴上用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来表现中国本民族音乐的可行性,是西洋音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为我们今后的实践探索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钢琴是外来品,但是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来,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和体现。

其次,在多元文化中国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偏于技巧训练,而忽略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重技术轻音乐的现象。在近几年,外国音乐家对中国钢琴学生似乎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钢琴演奏的技巧无可挑剔,可是音乐却缺乏表现力,音乐的内涵不够,始终难以把握音乐作品的灵魂。每一首优秀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需要每个演奏者慢慢去体会和理解。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钢琴教学,很大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认识都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都偏向于技术而忽略了音乐情感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所造成的。为了在考试和比赛中拿到好成绩,学生只是在机械的重复练习几首曲目,技术要求是达到了,但弹出来的只是音符而非音乐。作为一个成功的演奏家,除了拥有好的技术外,还要有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体会作曲家的生活,感受他创作的意图和目的,只有两者思想上达到一定的统一,才能准确的表达出创作者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钢琴家不是石匠,手拿凿子忠实认真的根据建筑师的图纸砍凿石头,钢琴家不是工具,呆板的传达别人的思想,钢琴家的职责是让这些思想说话、哭泣、歌唱,把生命吹入那死沉沉的肉体,染之以火,用优雅的脉络使它活起来,钢琴家要把泥土塑成的形体变成有生命的人。”神形合一,才是演奏的最高境界,而我们在教学中恰恰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内容,手指跑得快,声音弹得响不能代表音乐的内涵。学好钢琴的第一步,应进行音乐情感的培养,而钢琴教育也首先应该是音乐情感的教育。

再次,我国多元化钢琴教学过程中,曲目选取范围过于狭窄。从当前钢琴教材的选择、比赛和考级规定的曲目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选曲范围依然以传统意义上的西方音乐为主,少有跨越和突破。在一次外国专家的大师课上,上课的十几个学生弹奏的曲目几乎一致,不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就是肖邦的叙事曲,或李斯特的练习曲,虽然曲目的难度都很大,完成的质量也很好,但让外国专家疑惑的是一群人怎么只弹奏这几个人的作品?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打破欧洲钢琴文化的一元化观念,我们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只有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还应该包含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如非洲、印度以及阿拉伯等国家的钢琴音乐,他们都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和传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学习,只有广泛涉猎,才能轻松驾驭各种风格的音乐。尤其在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了解别人的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壮大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是一个融合与创新并存的时代,人们都在为音乐艺术寻找新的发展方向,钢琴音乐文化也已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轨道,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兼容并包的时代,各种文化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树立宽阔的多元文化音乐视野,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多元化作为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加快更新与转型的步伐,尽早建立起系统、科学、完善的教育模式和制度,促进中国多元文化钢琴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

[2]张敏.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反思 [J]. 民族艺术研究 .2009(3)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4]田耀农.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中的音乐.[J].中国音乐(季刊).2007年第3期

[5]周为民.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音乐(季刊).2010年第2期

[6]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yinyue/5709.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