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论文】我国开展社会性音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我国开展社会性音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4.1 不足之处

4.1.1音乐教育的定位

音乐课在中小学普遍被认为是“小三门”之一,甚至在大学里也将体音美称“技能”科。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表达出音乐课的学科性质或课程的性质。因此,影响了对它在教学上的要求或者对它的定位,也降低了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从音乐的学科性质看,它是以人文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虽然有某些技能部分,但这些技能是为表现内容的一种形式,并不能代表它的学科性质。这些技能很重要,没有这些技能,就不可能把音乐的音响本体表达出来,比如钢琴演奏家或琵琶演奏家,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钢琴或琵琶的乐曲就不可能化成音响,如果他的技巧不好,音响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出现错误,所以表现的技巧是相当重要的。声乐也是这样,如果你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歌曲不会唱好,唱不好,就无法表达出歌曲应该表达的内容。因此说,在音乐艺术中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技能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精神,就是表现人文精神,表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所以说到底,它是一门人文科学。同时,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此外,音乐学科也有自然科学的成分。比方说,乐律学,其中音高、音响与物理学、数学紧密相关,音乐心理、生理也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科,才能对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原来的那种所谓“小三门”“技能科”的说法都是不完善的。因此,我们对这门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音乐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对音乐工作者的要求,音乐工作者自己对自身的要求等,都有一个重新定位问题。比如音乐学科是人文科学,所以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从这方面要求它,就不能只是有技巧就行了,要有一种精神,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音乐课程应该是综合教育课程,审美教育课程,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放在整个素质教育当中来要求,而不是要求音乐教师只教技巧。要从整个文化、整个人文学科这样的视野对待音乐课,才能真正通过音乐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只是听音响,而是透过这些音响,理解它所反映的时代、民族、国家的精神。比如,贝多芬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所反映的那种人文精神,是当时那种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体验。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反映,是抗日战争那个特定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对音乐作品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它,挖掘它的文化内涵。

4.1.2音乐的艺术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基础课,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专业技能而不具备文化艺术审美能力,那么大学教育和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培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最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职业机器而已。当前,在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学中,一部分高校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还缺乏全面的把握,把音乐课程当成专业之余的娱乐与放松的思想还存在,而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也十分狭窄,有的干脆就是冲着学满学分的思想参加音乐学习。由于对音乐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以致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工程中严重脱节,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

   

4.1.3音乐教师的育人能力

从课程开设数量与教师比例来看,教师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但师资质量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是一个问题。目前,从事音乐欣赏教学的多是从事理论教学的音乐专业老师、音乐院校毕业的辅导员或者兼职人员,而且学历和职称都相对偏低,多数是中级或是助教,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经验还相对不足,教学专业资深教授兼任音乐课的情况不多。由于本职工作的原因,这些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在考评机制方面,音乐课教师的标准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有课时和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多少会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基本的设施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据了解,一部分有音乐院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音乐教学条件相对完善,而没有音乐院系的,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不仅没有必要的音乐器材,有的连一个像样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都没有,这也使得很多的技能训练和作品赏析无法正常进行,教师的专业特长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4.2 解决措施

4.2.1音乐教育师资问题

首先要提升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在加强重视音乐课在音乐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还应当提升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这是决定社会人文素质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是一门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学科,应当由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来从事教育,音乐这一门课程绝不应当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除此之外,音乐教学基本软硬件设备的建设也应该按需配套进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配备更完备的设备,条件差一些的学校,也应该配备基础教育教学设施,以确保能顺利进行良好的音乐学科教育的开展。

其次要充分重视音乐教育在社会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想有效解决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应当树立起科学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重视音乐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音乐教学有效开展。适当增加音乐学科的课时量。在音乐教学中,中外音乐的赏析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还要求进行基本线谱简谱视唱、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些都是音乐课教学较为基本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面或者充分完成,那么根本达不到预期的音乐教学效果。要确保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首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缩减,更不能对教学课时进行压缩。其次,在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突出艺术文化的民族性,教学中需要多涉及各民族优秀的音乐。除此之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应当突出时尚性,可以选择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进行教学与赏析。这样就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积极性,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音乐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应该在课外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仅仅依赖课堂的教学及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音乐教学计划中,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学习。如果实践能真正搞好,不但可以调节学习压力,更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4.2.3音乐教育观念和体制改革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教育这一环节,艺术教育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培养创新拔尖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加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浅薄,甚至把音乐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教育管理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低下。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的:“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非专业院校的领导和主管部门来说,应改变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其次要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健全音乐艺术课程体系。当前,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的。由于场地、器材、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一种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改变,例如可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更新,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学生艺术社团,并定期举办交响音乐会、学生文化艺术节,聘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艺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艺术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涵,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阶段是很难在教学模式上得到根本转变的,最多只是在理论环节增添了乐器和多媒体的教学,真正体验和参与性的环节还不是很多,音乐艺术教学课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离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并深入大学生心灵还有一段距离。

再次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歌唱比赛、合唱节、文化艺术节,坚持鼓励成立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音乐艺术讲座,适时邀请专业演出团体或有音乐特长的师生举办专场演出,使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从而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加强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认真分析、总结、探索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和发展规律,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根本任务。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yyjy/483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