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文化

摘要:我国传统的慈善文化由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儒家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道教的善恶报应观以及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因果报应学说等组成,这些传统慈善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慈善文化也影响着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慈善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快我国优秀民营企业慈善文化的建设进程。

关键字:慈善文化,民营企业

一、儒家“仁爱”观

“仁”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爱人”是它的基本出发点。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人先天就具备的善德,是人普遍具有的美德;仁者爱人,爱有差等性。儒家思想中的爱把人的亲情放在首位,以人伦之爱为中心,是有差等的爱。而“仁者爱人”则应当从“孝悌”和“忠恕”开始,因而孔子的“仁”是一种助人为善、利他的道德风尚。这种“仁爱”观更为侧重于一个人道德追求目标,作为一种道德观来引领人们做到自律行善,并无强制性的要求人们行使慈善行为。此外,儒家思想中的“爱人”是有差等性的爱,即人与人之间有着远近亲疏之别。所以我国的慈善侧重的是亲人之间和朋友之间的互助,而不能做到去关爱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就导致了我国慈善事业相对西方国家来说具有封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发展进程也较为缓慢,影响着我国慈善文化的构建。

  二、道家慈善理念

我国道家思想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人类的仁慈之心,如“劝善去恶”、“人性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行,呼之应声”等[ 老子·第八十一章]。老子认为,道的慈爱是能包容一切的爱,它没有血缘、等级,高低贵贱之分,是对世间万物一种平等的同情;人与人之间交往要讲求仁道,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做到清心寡欲,不与人起争执,这样,就能建立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的理想社会。这种不分亲疏、没有等级的慈爱观为人们行使慈善行为提供了动力,为我国慈善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告诫我们政府不要强制性地要求民众参与慈善活动,而应当顺其自然,让人民自发地去形成慈善意识,以善为本,自愿去关爱他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三、佛教慈悲观和因缘业报观

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其慈悲精神。在佛教教义中,慈悲指的是拯救在饱受折磨的生灵,并使其充满永恒的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余日昌.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慈善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第56页.)从这里能够看出,佛教的慈悲完全是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其“布施”行为是佛家施行慈善的实践方式,这种行为不带有任何功利心,完全是带着慈悲心和同情心去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的。佛教伦理的基础是因果报应说。它认为世上万物都要受到因果法则的支配,种善因得善果,恶因产生恶果。佛教的慈善思想影响着相信命运的中国人,为了来世能过上好日子,今生就必须要做善事。因此从客观上促使国民行善积德,慈心向善,成为我国国民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的内驱力。

4.2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个人价值观引领企业

我国现有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从基层做起发家的,因此企业领导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虽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逐渐得到改善,有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也开始自行创业,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仍然对建设企业慈善文化这种抽象性思维感到迷茫,不知从何入手。而又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其个人价值的体现,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其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全与社会无关,因而没必要去履行社会慈善责任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在他们看来,在企业内构建慈善文化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完全与企业的扩大发展和获取经营利润无关,至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扶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则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导致民营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在企业中难以成为企业日常运作进程的一部分,企业也不会把慈善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章程中去。

二、企业家的传统财富观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民非常注重家庭血亲关系,家庭及家庭利益远远比其他组织来的重要。我国目前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基于这个理念,企业领导者会把企业的权利都集中到亲人的手中,控制企业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也因为如此,企业的财产将会遵循“父传子、子子辈辈代代相传”的继承原则,这就能表明为什么民营企业很少将自己的财产捐助给社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频率也非常低了。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制定给予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文规定,这就导致企业家对自身拥有的财富失去了安全感,容易产生宁可把钱都花出去吃喝玩乐,随意挥霍财产,也不愿意把钱捐献给慈善组织的观念,这与我国目前大力弘扬的慈善理念是相违背的。又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企业家更觉得市场的竞争风险逐年增加,而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民营企业家害怕自己辛苦赚来的财富有一天会灰飞烟灭,因而守住手中的财富成为他们防范经济危机的一道防线。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家自身没有形成慈善意识,培养慈善理念,更不用说在企业内部构件慈善文化了。

   纵然如此,现在还是有很多的民营企业家摆脱往常的传统旧观念,打破常规,努力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自发自愿地行使慈善行为,把慈善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去。比如在江浙地区,娃哈哈集团的董事长宗庆后,他一直秉承着“持续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慈善”的观念,引领着本企业的员工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不但捐助善款给贫困地区投建爱心学校,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还成立了娃哈哈慈善基金会来专门运作慈善公益活动,让娃哈哈的企业慈善事业得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又如华立集团的总裁汪力成,他在退休后仍然坚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他成立的绿色共享教育基金到目前为止一共帮助了超过1000名贫困大学生了。汪力成认为“企业积累的财富不应当由他个人拥有,而应该回归于社会,要有感恩之心。”汪力成这一独特的价值观使得他在慈善事业方面有着更高更远的追求和认识,也为当代的民营企业家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21世纪,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民营企业发达的省市,地方财政就相对充裕,经济基础比其他地方也较为雄厚,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富裕。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今后振兴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效缓解了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以及把科技、经营和生产聚成了一个有机综合体。

“民营”这一词在国外被认为是指“民间经营”,但是对民营企业没有特别的含义界定。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学者王春圃首次使用了“民营”这个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直到如今,民营企业都在我国的党代表大会上被提出。但是国内外在理论界都没有“民营企业”的具体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民营企业等同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第二种是认为民营企业是指除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其他的都属于民营企业范围。

第三种认为民营企业是指由民间私人投资、经营并且承担运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来给民营企业定义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民营企业的范围基本包括非国有控股、非公有制、非外商控股的企业。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ctwh/632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6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