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建筑历史理论的系统化应用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以建筑历史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动式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及应变能力。
Abstract:Based on Excellence Engineers Plan, we explored the systematic applic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ory. It got thought the linkage teaching revolution, which took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the center,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thinking, 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study, to enhance students’ group spirit and adaptability.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筑历史,联动式,教学改革
Keywords:Excellence Engineers Plan,Architectural history,Linkage type,Teaching revolution
1、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采取的是五年学制,大学第三年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阶段,基础课教学接近尾声,专业课教学正式开始。建筑学专业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合作的学科,如何能在专业课程的开始更好地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重点探讨的。
国内多数建筑学院校均将建筑历史的理论教学放在三年级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历史,掌握建筑发展的脉络,从而能更好地认识所学专业,并思考如何去继承和创新。但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教学过于抽象、实践教学过于独立、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建筑历史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其内容本身相对枯燥,专业名词多不易记忆,在教学中较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要说在后期学习中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际接触古建筑的机会,掌握建筑测绘的方法,深入理解古建筑设计、营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接触的古建筑类型相对具有特殊性,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掌握的知识与现场实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还不能完成对书本知识从抽象到具象的过渡;从三年级开始,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们已经开始接触体量超过数千平米的建筑类型,这些建筑多以现代的使用功能为设计出发点,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未能横向联系建筑历史理论的教学,学生从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无法更好地得到运用,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卓越工程师计划”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我们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和所处的区域特点,进行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筑设计实践性教育课程体系教改研究”,针对偏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均有欠缺等问题,探讨通过实行创新式教学,强调理论的应用与实际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及应变能力的目的。
3、以建筑历史为中心的多课程联动式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改革的根本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我们以建筑历史课程为中心,开展了多课程联动式的教学调整。
《中国建筑史》课程以时间顺序和建筑类型为二条主线,中国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同时以古代史为主;内容包括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设、建筑实例及其技术、艺术成就;木构建筑特征和宋清两代建筑特点;徽州建筑的地域化特色等。教学以多媒体授课为主,结合课外教学参观课、课堂讨论,并安排适量绘图作业。设置学时为64节,其中课堂授课60学时,观摩及专题讨论4学时。在教案的设计中,针对历史理论课程教学枯燥难记忆的问题,改进了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为主体的课程讲授中,穿插适当的室外实践及课堂讨论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同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并及时寄予解决。依据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专门增添的本土建筑历史文化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鼓励他们去主动发现和学习。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中国建筑史》的相关实践性课程,将测绘实习的时间安排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的中间阶段,目的是希望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融汇过程。该课程的设置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首先,衔接《中国建筑史》课程,同中国古代建筑杰出范例直接对话,加深对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论修养;其次,提高建筑空间认知、审美和理论思维以及图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通过综合性实践环节,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测量学、画法几何、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已学课程获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建筑测绘方法;第四,培养爱国主义、团队协作、严谨求实和艰苦奋斗精神;第五,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直接为社会做出贡献。课程前后时间一般为四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结合《中国建筑史》的课程教学,掌握测绘地区和测绘建筑的理论知识,学习建筑测绘的基本方法;第二周和第三周进行实地操作,以班为大单位,组为小单位,3-4人一组,并推选一位组长,负责具体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控制本组测绘工作的进度,协调每个成员的工作量,组织全体成员进行数据与图纸的核对;每班由两名专业教师进行专门性指导,以现场教学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在古建筑中完成建筑图纸的初步绘制,体会建筑空间的性能和特点,组织集中点评和现场交流,帮助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以团队的方式协作完成整个作业;第四周,对实地测绘的建筑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报告、图纸、文本,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集中的呈现,完成最后的实习汇报。在2012年,我们也尝试将真实的案例项目作为古建筑测绘实习的任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关注,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成功地为项目收集了素材,为下一步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建筑设计》原本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与建筑历史教学的关联性并不大,三年级的课程设计基本以数千平米面积的公共建筑为主,在《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完成后,学生们对古建筑功能、空间、结构等特征有了更深入而又新鲜的认识,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对相关内容进行衍生,则能很好地实现将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再将其运用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保护和传统寄予了更大的关注,所以我们对《建筑设计》的第二个大作业进行了调整,选择古建筑测绘实习中测绘的真实建筑和实际地形,对其进行功能置换和空间改造的探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新旧结合的方式更新建筑,并借助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完成设计方案。这样的内容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建立保护观念;关注建筑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特征;把握新旧建筑的共生关系,培养创意能力;探讨地域建筑的当代应用以及新文脉主义建筑的创作。学生们在这一设计的过程中既对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巩固,也拓展了设计思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4、作业实例
建筑设计课程任务书:该建筑设计选题以古建筑测绘实习为基础,地块位于屏山道路近侧,地形图信息完整、规模适宜、环境现状明确,紧邻村落水系。基地规模约为3000 m2,建筑面积约为3000 m2,设计内容为高档会所(以私人会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设计必须满足下列要求:a)基地内的古建筑不得拆移,对基地环境进行合理整治,保持建筑群体的风貌完整性;b)要求兼顾考虑水系对面的古建筑对景,保持水系两侧原有风貌;c)新建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内,高度不得超过10m;d)适当考虑停车位,主要为内部使用;e)建议绿化率不低于30%;f)高级会所,可以举办小型会议、展示及私人活动,集餐饮、娱乐、住宿等于一体;g)景观与建筑相结合,传承徽州传统建筑文化。
最终成果:不少于2张A1彩图,电子光盘一份。
其中:总平面图(1:500),应表达出建筑总平面、建筑阴影,建筑出入口、绿地等景观、场地出入口、场地周边相关状况,方向标、比例尺等;各层平面、立面(至少2个),剖面图:1:200,一层平面图除了平面图本身的设计内容以外,还应包括建筑周边场地设计与环境设计,立面图包括主入口立面与其他立面图各一个;透视效果图,包括室内透视效果图一幅和建筑外观效果图一幅,彩色。表现手段不限,其中建筑外观效果图面尺寸至少达到2#图要求;设计构思演变图,通过调研报告的内容,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反映出整个设计构思的过程;方案构思说明(可结合总平面图);其他各种分析图,如功能、流线、交通、绿化、景观、新旧建筑关联等;模型,不小于1:200,应表达设计构思,体现建筑与环境关系、新旧建筑关系,表现建筑的形体、材质等且应与设计图纸一致。
作业情况点评:
构思及一草阶段:通过测绘实习,学生已经对设计地形和环境有所认识,鼓励学生以点的方式记录设计构想,组织设计理念,进而推进至一草设计。
二草及模型阶段:在一草的基础上深化设计思想,从结构、造型、功能、流线等全方面同步设计,并以建筑模型的方式从感性角度审视和修改建筑方案。(见图1)
正图案例点评:设计是在古建筑测绘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改扩建设计。方案合理组织内部功能、流线、空间,满足新旧共生的要求。设计以徽州建筑为原型,借鉴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特征,与周边环境想融洽。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设计过于局限在传统风貌上,未能体现新旧建筑的差异,在建筑造型和空间上予以突破。(见图2)
参考文献:
[1]茹克娅.吐尔地,崔丽,艾斯卡尔.模拉克. 提高古建筑测绘实习成效的探索[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167-168
[2]牛淑杰,王祖远.古建筑测绘实习中的探索——以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J].河南建材.2007(06):15
[3]徐震,顾大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建筑历史教学模式整合创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2):49-52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lishi/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