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

摘要:随着媒介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同时,媒介由最初的单向传播逐步发展为现如今的双向传播,给了受众发表言论的平台。大众传播是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它是受到国家控制的。在中国的信息发布和走向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特点及强势群体的话语权相对于弱势群体要高的多,弱势群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失语”。如何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成为当今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媒介;弱势群体;强势群体;大众传播;话语权
一、媒介平台的发展
(一)什么是媒介平台
媒介平台主要分为静态平台和动态平台。静态平台一般是指纸质的载体,如报纸,杂志,画报等。静态平台一般是由报社等媒介发布平台出版。动态平台则指的是多媒体的载体,如电脑,电视,手机等能够随时变更新闻信息的媒介。相对于静态平台而言,动态平台则比较复杂,一般都是由广告公司负责,但也不包括全部。
(二)媒介平台发展的特点
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变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互动频率有一定的作用。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写到:“在促进传受双方的互动方面,新的传媒技术被认为具有更大的潜力,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在过去,大众传媒一般只是将信息推向受众,受众的反应、回答等并不能很好很快的反馈给这一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发布的信息是否为受众所需要、或者喜爱,这并没有多重要,因此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可言,而如今受众可以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读取和观看,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1]。并且,受众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渠道与发布者之间进行“对话”,这样,发布者通过对这些“对话”中可用信息的采集,能够在后期的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手机电视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媒体,它是一种新兴的媒体融合行业。功能手机的最基本方式是沟通和互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业务基于手机的信息接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单向、双向互动。移动通信的双向传输和对交互性的全面支持,使互动式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受众通过这些移动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选择地观看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受众自己的感想等直接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则通过大量受众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从而使节目内容更加迎合受众的口味。“新的媒介正在改变大众传播的面貌,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网络已经形成,传者受众一体化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特征”[2]。传者受众一体化形成了互动式传播,从而使互动式服务理念有了更多的实施空间。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比,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方式,媒介融合催生一些双向性和互动性很强的新兴媒介,正是这些新兴媒介使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转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
(三)媒介平台发展的意义
 媒介平台的发展很好的迎合了现今世界的需求,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便捷与快速,可以说在随时随地都能通过这些媒介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互动式服务理念也可以激发受众积极的参与,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向传播媒体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让传媒可以从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受众,在后续的传播工作中可以以这些受众为重点,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与此同时,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程度、个人是否会继续关注其信息的后续发展、阅读信息后的反应,及个人选择某种媒介的偏好等都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这对于传媒引导受众、开发受众资源有积极的作用。
二、 弱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社会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家境贫困的人,失业后待业的工人,没有签署正规就业合同的人等。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年龄幼小的儿童,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无法照顾自身和工作的残疾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本文主要讨论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3]。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4]。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比起强势群体与普通受众,弱势群体自身的优势明显没有那么多。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好的工作,一般民众所不希望从事的工作都是由他们来胜任。同时,没有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也让他们在与他人竞争时少了开口为自己争取的机会。老人、孩童、妇女,这些在先天体力上弱于其他人的群体,这让他们能够被社会所使用的机会又下降了个层次。在这里,我将弱势群体的特征归为以下几点:
1.三低—职位、收入、竞争力
弱势群体在社会上所从事的工作职位相对于社会上其他成员而言是较低的。他们通常都做一些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如清洁工、农民、搬运工等。对社会上的共有资源的行使权力较普通受众要来的低。没有社会保障。
由于弱势群体的工作职位低,于是,他们对应的工资收入就比其他职位上的人来得低。他们所挣的钱一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和购买日常的生活必需,生活方式没有其他阶层的人来得花样百出,娱乐生活似乎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被去除了,没有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无论是吃、穿、住、行和用,高档品与他们无缘。在某种情况下,弱势群体们还会碰到不同的困难,使他们陷于天寒地冻的生活环境中,或者没有足够的吃穿。
弱势群体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少,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他们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赚钱来改变生活质量。但是机遇总归是不多。同时,在相同的机遇面前,弱势群体容易受到文化水平高的竞争者的“打压”而被淘汰。
2.较难进入社会中心
弱势群体因为生活、文化等的低下,而让他们容易被社会所忽视。即使有人为他们呼喊,申诉,但是弱势群体还是较难融入社会中。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他成员的排挤,还有弱势群体自身与其他成员之间产生的“代沟”所致。也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依赖于别人对他们的帮助,有时还会将自己的困苦转化为是社会对其的不公待遇,从而起了反抗社会、敌视社会的心理和行动,即使这些并没有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现状起到作用。
(三)弱势群体在社会上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在今天的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了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地位。一些早期的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在过去都是对于社会乃至国家有着贡献的人,如今因为年龄等问题而慢慢的对社会的贡献不如过去那么多,被迫成为了社会所“无用”的人。不管我们在表面上如何的为弱势群体声援,但是试问,当你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人或者管理人员时,为了公司的未来,你是会选择没什么能力、文化等的弱势人员,还是会选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能力的精英?答案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这样长期以往的优胜劣汰的环境促使下,弱势群体成为人们不会优先考虑的群体,原因不仅仅是人内心都存在的或多或少的“蔑视”心理,同时也有着习惯使然。因为多数的弱势群体无法胜任某份工作,那么人们都会觉得“这个人和他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也一定无法胜任的”,于是,自然而然的就把弱势群体排除在外了。
(五)充分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
“在最初,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上并不成功,但告诉人们‘想什么’上却惊人的成功。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接收到的信息普遍受到国家或媒介领导高层的控制,因此受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具体详情知道的也许并不如媒介上所发表的一样”[7]。许多时候领导人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而将事件的真像进行掩藏,通过大众传媒发表的都是通过他们“审核”的。
要想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是必要的,因为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新闻报道来有效地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识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轻重缓急的考虑。做到能不掩藏,如实地告诉大家“应该知道什么”,而不是“我希望你知道什么”。
当然在议程设置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抓住弱势群体这一问题。“评价性热点是指那些涉及社会公正、社会整体发展、公众生活、社会道德等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性热点的制造能有效地聚合民意,提升民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意识,以致增强民众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因此,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有效关照,才应是需要大家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8]。
(六)弱势群体的长效代言人——媒介
媒介“不在被动的成为上级部门的发布阵地,而是起积极建设作用,主动搭建党政部门和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目前我国的新闻体制,政府新闻的发布纵使在网络时代依然拥有绝对话语权,政府与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话语与利益一致的状态”[9]。而普通受众的话语权经常被宏大的时政新闻和畸形发展的民生新闻所遮蔽。
为了提高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我们应对媒介职能进行一定的调适,媒介应当寻求为弱势群体代言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必须是长效性的。2002年3月14日《大河报》在头版刊登了《苯毒血淋淋吞噬打工孩儿》一文,拉开了“大河特别行动:关注打工者中毒事件”的报道序幕。“报社不仅急切关注事态进展,而且派遣记者深入采访,寻找问题根源推动问题解决,相继发表的《暗访白沟黑作坊》、《救援白沟打工者》等报道,并实施了对中毒打工者的救援计划,展现了大报的主流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10]。如果是记者在事后没有深入采访和调查的话,这就在对促成问题的解决上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了。
五、结语
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上的一份子,理应享受社会公平正义的待遇,享受和其他阶层人们同样的公民权利,享受媒介使用权和话语权。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多多认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在适当的事后给予帮助。
在社会“潜网”构建中,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随着各个方面的打压、迫害而消失殆尽。但随着我国社会事件的日益公开的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人们可以知道弱势群体生活的真实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同时时代的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不在如过去那般的迂腐,弱势群体的地位在慢慢的提高。媒介不在只是单方面的倾向于报道上级社会的新闻了,也会开始报道低级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这种情况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会逐步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葛剑《高职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之浅见》[EB/OL] 《科技信息》 2006年
[3]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时事出版社 2000年01月
[4] 李丽《农民的弱势:“身份标识”带来的桎梏》[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919.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