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鉴于社会经济所存在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对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审计风险。因而,正确的认识审计风险,提高审计风险的意识,积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得审计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的防范与控制的作用。本文从审计风险含义,成因入手,对如何审计风险控制做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审计风险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
1、审计风险的基本定义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审计风险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含义的描述是一样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在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时,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因此,审计风险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后表示财务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财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2、审计风险的组成因素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此式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由各个审计风险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业务类别和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固有风险的存在,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固有风险同审计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固有风险越高,审计风险越大,反之,越小。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对报表的实施影响越小,则固有风险越低。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称之为控制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或者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中就会出现错误和舞弊,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所以,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存在有着紧密关系,控制风险只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错误和舞弊的防止和察觉能力有关。
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独立地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审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检查风险产生。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工作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它是唯一能够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而加以控制的风险。检查风险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所以审计程序越细检查风险就越低。
可以得出,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共同作用于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检查风险,控制风险不受固有风险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复杂性,管理人员道德品质、注册会计师工作闪失等原因,使得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可能会导致不一致,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通过审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经济的日趋复杂,从而使得社会审计的审计风险有日益上升的趋势。
2、审计风险的隐蔽性
注册会计师进行的每一次审计工作都会有相应的审计风险,但由于审计风险是无形的,人们只能在思想上认识它的存在。由于审计风险无法通过计算求得其精确值,注册会计师只能依赖于知识和经验来作出专业判断。在现实经济条件下,面对市场竞争的复杂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审计人员在对经济主体进行审计的过程当中,会由于被审计单位的一些特定行为做出主观判断从而造成审计结果,并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偏离,但因为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不会产生其审计责任,就更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具有潜在性,因此要加强对审计责任的控制,但由于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且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审计的经济环境等利益关系人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不同。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步的认识和分析审计风险,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正确得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这就表明了审计风险是可以铜鼓控制来降低,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促进我们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不必对审计风险感到恐惧,虽然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会造成审计风险,一旦将其发生,很有可能对审计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领域的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避免不能因为它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
4、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尽管审计风险是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和预期风险的偏差所体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产生出来的,审计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都有可能会造成风险。所以,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什么样审计风险,并最终会影响大体的审计风险。从总体上来看,可能产生风险有:财务状况不佳、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丢失、对项目的错误评价、虚假注释、流动性强、经济萧条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来看,是由多个因素形成。因此,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所造成的审计失误都是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并逐步累积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六、审计风险控制
在我国,随着法制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被社会所认识,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审计风险产生的社会原因也必将被执业者所认识。在当前审计工作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仍然要把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审计过程中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控制,来提高审计质量,有效地减小审计风险。
1、审慎接受审计客户
该条要求指明事务所在接受审计的客户时,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目标、理念、诚信度以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于把握客户的整体状况以及其风险的可控。审慎接受客户并非只能接受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而更多是接受诚信度较高的企业。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不是决定其接受审计委托的唯一条件,因为企业经营者若能够依据会计准则和要求来正常反映其经营状况,那么审计的风险便可控。只有在企业管理层极具目的性的去歪曲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审计的风险就显得难以掌控,应给予拒绝。
2、实施审计人员轮换制度
从内部控制的理论来看,岗位的轮换是处理岗位上舞弊的一个有效措施。当下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例频频发生,而该措施早已被美国萨宾纳斯一奥克斯莱法案和我国的证监会用作改善审计质量的手段。从保证事务所内部的审计质量角度来看,也该推广此法的使用。可大部分事务所依旧采用谁接项目谁负责审计的管理方法,那么岗位轮换制度的推广实施还颇具难度。但是,为了掌控整个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风险,维护合伙人和员工们的利益,事务所方面该多多改善当前的分配制度,向改观事务所质量控制与风险控制的方面发展,特别要提到证券期货资格的事务所,碍于该轮换制度已成为法定要求,因此要以该契机来改良事务所内部的管理,有效地防范审计所产生的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
审计由于其采用的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局限以及审计人员自身素养的影响,使得它在面对公众化的需要上始终显得很被动,这也让审计人员承担着相当一部分的风险。而审计本身就是靠经验和知识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的素养高低充分的体现了风险的高低。那么,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才是促使我国审计事业成长的当务之急,也自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良好措施。其提高的具体方法如:改善执业能力的培训方式方法;阅读总结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的档案;巩固专业知识的认知;参与并分析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
4、加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工作中的审计人员要熟知完善的法律知识,不但要掌握与本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多去掌握《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和相关的部门法规,合理的运用法律法规协助其审计监督的执法行为,并更要开展对法律法规的适用研究,准确的契合法律法规。目前,很多管理部门都拟定了有关于执法的主体要求,审计监督活动中更要适时的引用其中的处罚条例进行奖惩。而如今的各部门法律法规还不能够很好的协调,在引用中对违规的定性有着相当大部分的越权执法,要从根本上解决该弊端得在高层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关系的同时,明确出审计执法的范畴。
5、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
通过多次与被审计单位接触了解实际情况。在审计工作开始前,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收集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等相关资料;审计过程中要多方面听取情况,并详细询问,审计签证时,审计人员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平对话;审计结束,审计人员要及时反馈审计意见,与被审计单位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协商。所以,只有通过多次审计接触,及时沟通,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双方对审计带来的顾虑和摩擦,以便达成共识,并更好的实施审计和及时纠错。
参考文献
[1]云娜 《论审计风险及防范》铁道工程企业管,2010年4月,第八期
[2]马克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及其对策》,2013年2月,第283期
[3]谢荣 《审计研究》2003 年,第四期
[4]吴希慧 《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防范措施》,2008年10月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