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语言敏感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初探

【摘要】语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标准”,那么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敏感程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程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理解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散文教学中语言敏感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为提高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品味散文 ;语言敏感;初中教学;策略

一、概述

背景

在初中教材中,散文占有重要的地位,散文阅读可以说是初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据调查显示,在现行的人教版标准教材中,散文占的比重就有40%。散文这种文学体裁首先在取材上十分的广泛,而且写作方法灵活多变,不讲究音韵变化,也很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内容上,它既可以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或时间的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揭示社会意义。也可以简单的叙述事情的发展、发表议论、描写人物形象;而且散文有时候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重点是表达作者的情感。结合上面这些来看,散文的选材和构思都比较灵活,加之学生感觉语言的能力较弱,很难拿捏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现代教学中,在考试的压力下,大多老师还是停留在“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刻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

意义

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会把切身的感受、隐藏在深处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思想最大限度地通过简洁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要让学生领会每个文字所承载的内涵,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学生在阅读时迅速领会意境。本文从散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培养学生语言敏感的策略。使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新的认识,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增进教学的实效性。如果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必会大大提升他们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文学审美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散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虽然2001年推行了新课标,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验,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改变多少,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倾向。原有的散文教学模式过于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没有将散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把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分离了。因此很难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语文学习就是母语学习,而且语文课程还是具有充实人生文化内涵的课程。因而,散文教学非常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与体验。但是,一些教师经常忽视这一点。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变成一种模式然后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而弱化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的过程,结果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并且逐渐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厌倦。

老师鉴赏散文的方式减弱了原本的美感

有一项报告显示多数学生对于教材中选取的散文内容还是认可的。现行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大多是文化内涵极深的,并富有时代气息。但是,为什么学生在课上却表现得毫无兴致呢?我觉得主要是我们太过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至于许多美好的东西淹没了。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本身的审美心理和美感体验是背道相驰的。在许多教师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提升他们的的与能力,而忽视了审美目标。因此,素有美文之称的散文也会被老师讲解的支离破碎,使原本充满语言美与人性美的散文成了学生的难题。殊不知,这些都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违背了教师的初衷。

缺少个性化的引导

  语文新课标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其实就是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散文阅读注重语言的赏析和情感的体验,在散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话语权适当地交给学生。而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往往都是事先“设计”好问题,然后把学生带进“圈套”。比如说,很多老师经常会问“读了这篇文章,大家有没想过……这个问题?”,在老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原本发散性的思维便被拉了回来,转而局限在老师的题设上。有的老师也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但是,一旦学生的答案于老师与想的不一样,老师便会立马纠正。所以这些提问和质疑只是成了课堂的点缀,根本不起作用。

原因分析

1、在应试教育下,卷面上的分数就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绩效考核中的一个依据。在这种条件下,老师和学生都在为分数而努力,根本顾及不了什么语言敏感、审美能力。偶有老师也会提出突破,但往往都流于形式。

2、我觉得很多教师在授课前都已经设定好一个价值观了,但是没考虑到这样的引导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学生在既有的学习水平下,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模式,他与老师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所以,多数学生都是囫囵吞枣地接受老师的思想。

3、还有就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经历少,也就很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重点,体会作者所处的环境。

三、培养学生语言敏感的策略

(一)构建直观画面,体会表现手法

  其实在散文中,有很多描述都具有画面感,如果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原本的生活积累,让他们更多地用想象去构建画面,而非单单用眼睛看白纸黑字。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敏感,对文本会有更直接的感悟。我记得以前我们老师经常让我们根据诗句来描述画面,分析表现手法。比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时描述了一派春光美丽的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象到初春温暖的画面。然后加上对作者背景的分析,我们就很容易把握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了。它体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舒适的心境。我觉得在散文教学中也是一样的,首先老师给出关键字,让学生自己描述画面,有了基本的画面后,学生可能就会比较容易掌握文章的整体基调。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关键词可能就会有自己的一个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然后加以描述。如《背影》是一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文章中细微之处总能感动到人。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分析父亲越过铁轨、到对面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攀”、“爬”、“缩”这些细节动词最能体现父亲的伟大。

教会学生辨析字词

  在中文中,有些文字的意思相近,但表达效果却大有不同。作者会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挑拣最适合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彰显个性,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辨析文章中的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一个小小的文字所包含的意蕴是极其丰富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替换、删除、增加或者交换字词位置,让学生感受同一句话在不同表达下的意境。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那么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也就容易抓住句子中的字眼。比如在《珍珠鸟》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老师就可以把“探”字去掉,然后让学生自己填一个动词。在联系上下文之后,学生就会理解为什么会用“探”。

联系实际,情景再现

  在课堂上老师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各种剖析、讲解,目的是让学生一最快的速度到达老师预想的目标。殊不知老师讲的多,学生忘的多,在他们听觉疲劳后,老师讲的就都是废话了。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所以应该让他们投入感情,让他们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去想象。比如说还是以《背影》为例,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父亲艰难爬过月台时的情境。

四、结论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与连带问题》的讲座中讲到,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连接,走进文本去体悟作者个性化的语句章法,去感知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去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语言敏感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感知语言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周仁良.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J]. 语文建设,2008,Z1:61-62.

[2]李功连.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闫春晖.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现状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宫瑞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ywjxlw/5828.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