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及对学习者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遍”“次”“回”这组量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组量词,也是汉语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偏误的一组量词,产生的偏误也是多种多样,本文旨在从根源开始对这组量词进行研究,以期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走出学习误区,更好地掌握量词的用法。本文有五个章节,第一章节讨论了对量词“遍”“次”“回”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缘由和意义,综述了对外汉语量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节对量词“遍”“次”“回”做了一个本体研究,对量词“遍”“次”“回”在各大词典中的分布和解释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总结出量词“遍”“次”“回”的语义特征及量词“条”与名词的搭配状况。第三章节笔者对量词“遍”“次”“回”和其他近义量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起步篇、《新实用汉语课本》系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展示和统计,以证明量词“遍”“次”“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第四章节笔者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口语语料库中留学生出现的有关量词“遍”“次”“回”的偏误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整理,然后由此总结出学习者学习量词“遍”“次”“回”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在文章的第五章节,根据偏误产生的原因,笔者总结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结语部分对于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总结。
关键词:量词,遍,次,回,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1.1.1 研究的缘由
   量词这类词汇属汉藏语系所特有,这使量词成为汉语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量词数量庞大、分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等,其中更包含了很多易混淆难区分的近义量词,如动量词“遍”和“次”,名量词“个”和“只”等,使得学习者在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使用偏误,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题。而在如今全球掀起“汉语热”的形势下,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人也呈现每年递增之势,因此,对常用量词进行分析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发现常用量词“遍”“次”“回”是很容易被错误使用的一组词,这几个量词使用频率高,属于初级阶段词汇,且意义有交叉部分,在使用中容易使学习者混淆,因此学习者易产生各种各样使人捧腹或令人啼笑皆非的偏误,这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一个问题。量词“次”是汉语量词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常用词,与之相关的近义量词如“遍”、“回”、“场”、“趟”、“下”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量词,因此掌握这些汉语量词的用法对汉语学习者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发现在很多对外汉语教材中,除量词“次”外,量词“遍”、“回”、“场”、“趟”等出现的频率比较低,并且作为生词的相关解释和对它们的标注又多是寥寥数语或一笔带过,更不要说详细的解说和辨析。这没有体现出汉语水平等级大纲中对词语等级的划分,且与“遍”“次”“回”等高频常用量词在汉语中的重要性是相矛盾的,也是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经笔者统计发现,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使用度最高的前八千词词表中,量词“次”的累计频率在所有量词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量词“个”,这更加说明了量词“次”在汉语中的重要性,而《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以及各种汉语教材中量词“次”的编排情况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并不一致,这值得我们思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和各类教材在编排上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基于上述缘由,笔者决定从“遍”“次”“回”这组近义量词开始进行研究,为对外汉语中的量词教学甚至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解决汉语学习中在学习量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教会他们理解、掌握量词,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正确运用。
1.1.2 研究的意义
   众所周知,量词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汇,且汉藏语系内不光各种语言之间的量词词汇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量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其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大不一样,如量词“匹”,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在汉语中“匹”一般用来修饰“马匹”、“布料”等,而在日语中“匹”可以用来修饰“鱼”,如“一匹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也越来越强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汉语热潮的掀起,汉语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追捧学习。然而汉语学习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终究与我们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学习汉语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要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学习起来难免遇到难关。为了汉语的发扬光大,也为了让世界人民学好汉语,发现与研究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编写出科学实用的汉语教材,是每个汉语人的责任和义务。
   笔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量词“遍”“次”“回”是汉语中很常用的几个量词,又是汉语学习者非常容易使用错误的量词,比如留学生造出的关于量词“遍”的错句:
   ①我想要写出一遍好作文。(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②她们一遍说话,一遍吃饭。(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③我在学校里见过她几遍。(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①中的“作文”应该用量词“篇”来计量而不是“遍”;②中的“说话”和“吃饭”应该是“一边……一边……”;③中的“见过她几遍”也应该用量词“次”或“回”来代替。
   笔者试图在前人关于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量词“遍”“次”“回”进行专题研究,从不同角度来挖掘量词“遍”“次”“回”的语义特征,并且进行分类解释,试图为汉语量词的学习和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以及汉语的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以期对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产生些许启示。
1.2 文献综述
   以往的量词研究大多集中在量词的本体研究上,比如量词的定名、量词的分类等,近年来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使得量词的对外汉语研究也逐步展开,因此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对外汉语中的量词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出现了有关量词的专著和词典以及相关的论文,但有一大部分论文都是在总体上论述量词教学的现状及偏误分析,也有一小部分文章按小类对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研究,比如个体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集合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名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动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等。这些研究从宏观上提出了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很多大方向上的教学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关于单个个体量词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少,仅仅局限于“把”、“双”、“个”等量词,而且篇幅很少。
1.2.1 量词词典
   随着对量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专门的量词词典,如郭先珍(1987)的《现代汉语量词手册》,刘学敏(1989)等的《现代汉语名词量词搭配词典》,殷焕平、何平(1991)的《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刘子平(1996)的《汉语量词词典》,郭先珍(2002)的《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等等。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研究
   戴梦霞(1999)在《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中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名量词教学是一个难题,从语用的角度提出名量词选用必须进入语境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王景萍(2001)在《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对量词的分类、生成及历时演变发展轨迹,量词语法、语义、语用特色进行周密的分析归纳,同时,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展开汉语量词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伏学凤(2004)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量词研究》中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89个专用名量词和10个专用动量词做了了系源研究;过国娇,王文丽(200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中对外国留学生使用量词的偏误情况及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纠正量词偏误提出了教学策略和建议;郭晓沛(2006)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中对《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进行调查实验和探讨,并做出了严谨的原因推理,得出了应对的方法;李月炯(2007)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中的量词;陈云(2008)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量词研究》中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量词为研究对象,从定量分析出发,有机结合定性分析,对20个选定动量词在对外汉语教材、教学语法大纲中的分布和留学生使用情况的问卷结果进行描写与阐释;代丹(2008)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教学的研究》集中探讨了对量名词和量词的搭配,以及量词的重叠等;贺春枝(2008)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个体量词词义考察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并给出了个体量词的教学建议。
1.2.3 对个别量词的研究
   王志芳(2002)在《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中总结出了专用量词用“个”代替的条件;耿军(2005)的《量词“挺”、“梃”与“铤”》从历时的角度追溯了“挺”、“梃”和“铤”这三个量词的联系;谢玲玲(2006)的《说“张”道“面”》分析了“张”和“面”两个量词在转喻、词义、维度上的不同;李元芝(2007)的《个体量词“个”“位”“名”“员”的语义特征比较》归纳了量词“个”、“位”、“名”、“员”四个个体量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差异;牛巧红(2007)的《量词“口”、“头”、“只”的系源研究及认知分析》对“口”、“头”、“只”三个量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教学建议;董雪松(2008)的《量词“帮”、“群”、“伙”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总结了“帮”、“群”、“伙”这组量词在使用中的异同;郭培录(2009)的《量词“双”和“对”对名词的语义选择》说明了量词“双”和“对”在使用上不同的语义倾向;陈云香(2010)的《量词“颗”、“粒”语义差别研究》比较了“颗”、“粒”两个量词语义的差别及名量词搭配的不同;郭斌武(2010)在其硕士论文《量词“道”、“行”的综合考察及其认知解释》中从认知角度解释了“道”和“行”的用法;罗黎(2010)的《量词“对、副、双”的辨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对”、“副”、“双”三个量词的本义出发,总结出与之搭配的不同的名词;宋娟娟(2010)的《浅议量词“双”“对”“副”》总结了量词“双”、“对”、“副”用法上的异同点;周芍(2010)上网《量词“层”和“重”语义对比分析》从认知的角度对量词“层”和“重”做了详细对比分析;王晓蕾(2010)的《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分析了“颗”、“粒”、“枚”三个量词相互的偏误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傅仰诗(2011)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习得量词“只”“头”“条”“匹”误用分析研究》通过对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量词“只”、“头”、“匹”之间的误用情况,最终提出教学策略等等。
1.2.4 与量词“遍”“次”“回”相关的对外汉语量词研究
仝国斌(2007)在《论“回”与“次”》中就“回”与“次”二者分布环境的叠合与使用范围的交叉对语言中动作的量化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张建,谢晓明(2007)在《表示动量的“遍”和“次”》中提出动量词“遍”和“次”在计量动作次数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后从“遍”和“次”古代用法的差异以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总括扫描”和“次第扫描”理论对二者语用倾向存在的合理性做出了初步的解释;金桂桃(2008)在《也论“回”与“次”》中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了论证;高文盛(2008)在《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中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二者在搭配上的一些差异,提出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甘智林(2008)在《动量词“下”、“次”语义特征的比较研究》中提出动量词”下”和”次”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其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对二者的语义特征和与动词的组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周娟(2008)在《动量词“遍”的语义探讨》中通过对”遍”的遍指义进行深入分析,将其分为四类,并对各遍指义对动词的语义选择以及遍指范畴的扩展过程进行了探讨;申珊珊(2012)在《现代汉语动量词“次”与“回”用法比较》中提出分析动量词“次”与“回”的重要性,结合对所选语料的分析,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对动量词”次”与”回”进行分析比较;王艳芳,奚英芳,江进(2013)在《动量词“遍”的认知基础及用法——对外汉语动量词个案研究》中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说明”遍”在语义、原形意象方面的特点,指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并通过对”遍”所涉及对象及所称量动词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其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参考动词的时间性分类,考察”遍”与不同类动词的组合关系;张萱(2013)在《浅析动量词“过”和“次”》中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过”和“次”的产生和历史演变,并通过两个词的语法分析,研究“次”取代“过”的必然性,最后结合对外汉语中“次”的教学,分析容易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结语
发展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对外汉语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但由于对外汉语相对于别的学科来说还算是一个新兴学科,兴起的时间不是太久,发展得还不够充分,课堂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积累的经验相对来说较少,这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对外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的潜力和提升的空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为之付出努力,去为之不懈奋斗。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jiaoxue/2757.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